不少企業害怕人力和財務部門過度官僚,希望推動“業人融合”“業財融合”,于是,通過派出BP(Business Partner,業務伙伴)的形式來實現這一變革,進而建立了由COE(專家中心)、SSC(共享服務中心)和BP組成的三支柱。
事實上,這并非什么新趨勢,上世紀90年代開始,人財兩個部門建設三支柱已經是主流方向,稍微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大概率都會順勢而為。
這類BP作為兩個職能部門賦能業務的箭頭,一度被寄予高度的期望,甚至被認為就是“小HRD”“小財務總監”。但時至今日,在大多數企業里,他們的價值依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
我們觀察了若干的案例,發現人力和財務BP要賦能業務,必須要經歷三個考驗,在這三件事情上,現在的從業者,并沒有交出讓業務部門和老板滿意的答卷。
01 考驗1——理解業務
“業人融合”“業財融合”這些口號里,“業”都是放在前面的。換言之,要讓人力和財務的專業性發揮作用,首先就要理解業務。
但現實是,來自職能部門的人力和財務BP,大多數“十指不沾陽春水”,缺乏深耕業務的決心。他們對業務的理解,往往是建立在走馬觀花似地看看現場,而后瀏覽一下淺層的業務數據,再向業務人員提點基礎問題……如果通過這些形式來理解業務,看到的只會是人人都知道的“表面現象”。
正因如此,不少老板對人力和財務BP提出了矯枉過正的要求,倡導他們要“比業務人員還要理解業務”。這個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業務人員對業務的理解在“細節”,HR和財務BP對業務的理解在“框架”,不是一個層面上的事,也難以比較。但問題就是,HR和財務BP很難建立起對業務的框架理解,反而是陷入到業務細節里,但在這個維度上,他們與業務人員之間永遠是信息不對稱的。
我們在咨詢項目里,經歷過若干次BP和業務的現場PK。雙方在討論激烈時,總會陷入一種僵局——業務人員認為BP不懂業務,不了解一線;但BP們認為業務人員謊報實情,故弄玄虛。前者認為,你們人在一線,還是機關的辦事作風,根本不了解我們;后者認為,你們業務不就那些事嗎?總是故弄玄虛,騙取資源和政策。
說實話,如果往這個方向上爭論,永遠沒有結果。關鍵的問題在于,HR和財務BP理解業務的角度錯了,如果是“專家”,他們看業務的角度就不能和“吃瓜群眾”一樣。
02 考驗2——專業亮劍
當HR和財務BP發現了業務的問題,想要實施賦能,此時,他們又會陷入另一個尷尬——如何提供專業支持?
試想,如果一個創業團隊納入了一個負責人力資源的合伙人(擔任CHO),他們需要此人發揮什么價值?
這個CHO需要將商業模式和戰略翻譯為業務流程,將業務流程翻譯為組織結構,將組織結構翻譯為職級體系,并在職級體系上設置崗位系統,還要基于崗位系統進行編制和薪酬的規劃,后續更要推動關鍵人才招聘,并建立績效考核體系……可以說,每一步都是一次專業考驗。一旦這個CHO交出來的答卷和普通吃瓜群眾相似,無法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那他就會被團隊淘汰掉。道理很簡單,創業公司的股權比黃金還珍貴,沒有創業團隊會容忍沒有真正“不可替代性”的人。
按照上述邏輯,HR和財務BP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但現實中,他們往往作為有限。名義上,不少HR和財務BP向我抱怨:“穆老師,我們的體系是集團定好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執行呀。”實際上,發現不了問題,就是自己對專業工具的理解有限。好比同樣的食材,廚藝高超的人就能做出美味,這個不用找理由,覺得自己無法作為,就是專業能力不足。
拆穿這些“借口”的方式很簡單:對于HRBP來說,你只要看看他們輔導業務部門進行績效指標分解就夠了;對于財務BP來說,你只要看看他們做業務單元的財務預算就夠了。在這個兩個場景里,明眼人很容易看到他們的專業性。
這樣說吧,如果作為一個沒有專業的旁觀者,看完之后覺得“好像我也能做呀!”,那么,這個HRBP或財務BP就是不夠專業。
以前輔導一個企業時,HRBP展示了所謂的人效分析,也就是用營業收入和人數做了個“人均營收”和“人均利潤”的指標,用EXCEL拉了個折線圖出來,有業務管理者就開始蛐蛐:“什么玩意呀,做個‘大除法’就是專業了?這能說明什么呀?”
03 考驗3——進退有度
正因為不理解業務和專業能力不足,不少HR和財務BP融入業務的形式變得很功利,他們希望能夠與業務部門的人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某互聯網大廠倡導的BP風格里,“破冰”是必須的,不和業務部門喝點酒,哪能談融入?但我要提醒的是,這可能是個捷徑,但卻更可能是個陷阱。
不是說不能喝酒,而是不能通過喝酒來贏得尊重。如果單純依靠喝酒的方式融入業務,那就會讓業務負責人將BP看做是小弟,希望建立人生依附關系。試想,BP一方面受托于總部,需要堅持原則,另一方面又被業務大哥視為兄弟,要他們突破原則,他們該如何自處?有BP自信自己的人際能力,認為自己可以游刃有余,但這就可能是他們盲目自信了。至今為止,除了韋小寶,很難有人幾面討好,就連韋小寶最終也被逼得隱退江湖。而做不好的就是吳三桂,被罵為“三姓家奴”。這條路,不好走呀。
這種融入方式更大的問題在于,BP們的專業被徹底輕視了,業務負責人會從心底覺得“人力和財務專業都不夠專業”。由此就衍生出另外的怪現象:一是業務負責人會把BP用成是自己的助理或秘書,還不吝贊美說“真好用,太能扛事了,這么多雜事我全靠TA”;二是業務負責人會把BP變成一個大業務員,還美其名曰“太能干,干BP可惜了,做業務才能產生價值”。
聽到這兩種贊美,有的BP還美滋滋的,甚至向我炫耀。我心里無比難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你專業的后院都被人家燒了,你還在這里看風景,真是……哎!
真正的融入業務,是依靠專業贏得尊重,獲得自己在專業領域的話語權,并且在人際關系上保持安全距離。你想想,一個心理咨詢師為什么不能與TA的輔導對象建立親密關系?因為TA需要保持中立地位,這種位置會讓TA保持理智,并讓專業發揮更充分的作用。
有的BP要被調走了,業務負責人聽聞后異常惋惜,甚至向總部提要求,要留住BP。很多BP認為這是承認自己的價值,會特別欣慰。其實,這是誤解,這種業務負責人立即出現的強烈情感,不是證明BP提供了“專業價值”,反而大概率證明他們提供的是“情緒價值”。真正建立了“進退有度”關系的BP,和業務負責人之間是有君子距離的。這類BP走時,業務負責人并不會太過惋惜,但離開了他們,業務負責人會越來越懷念,因為每一個地方都留下了BP的專業痕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