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我的內容定位,除了聊干貨之外,也想分享小故事,說說過往經歷與自我感受。在沉淀過往經歷的同時,希望能給更多遇到相似困境的朋友,打開一盞燈。
這一次,我想通過 深度復盤一次失敗的外派經歷,聊聊其利弊,看看其中的曲折,以及我從曲折中收獲了什么寶貴的財富。
一、執念的枷鎖,讓格局變得狹窄
在公司,“外派”=“升職加薪”,已經幾乎成為一種共識。第一次外派的時候,剛工作沒幾年,受到這種洗腦,著急完成中國人畢生三件套之一的“買房”。
在那段外派時光里,我深受“賺錢買房”這種執念的束縛,秉持著一種將所有事情畢其功于一役的錯誤思維。
那時,我緊緊執著于一個具體目標,死盯著買房的首付款來進行財務規劃,運用了GTM的月度滾動預測法,按月管理進度。
一旦覺得進度沒法完成預期,甚至還荒唐到把公司特有的“離職補償”都當作額外增量計算進去,全然不顧長遠規劃,好似殺雞取卵一般短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開始極度省錢,這一行為嚴重犧牲了我日常的生活質量。
西班牙的生活成本高,各項費用高昂,在外消費壓根不敢將歐元金額換算成人民幣。
為了節省開支,甚至會主動拒絕一些集體活動。集體活動往往涉及吃飯、購物、旅游等消費,因為經濟實力不同,我與外派老炮的消費觀念也大相徑庭。
于是,我選擇很少參與集體活動,漸漸地脫離了集體。脫離集體,會讓本就枯燥的外派生活,顯得更加難熬,這種孤立讓潛在的個人內耗的時間不斷變長,心中的孤獨與迷茫也愈發濃重。
二、傷病,敲響了身體的警鐘
在西班牙的生活里,參加一周一次的足球比賽,是難得的身心消遣。但從某年的 11 月起,我開始頻繁地去德國出差。在德國經歷了很長一段時期的傷病,身體開始向我敲響警鐘:膝蓋莫名疼痛起來。
究其原因,一是在踢球后沒有進行拉伸,再加上德國的天氣極度寒冷,對膝蓋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二是當時所穿的球鞋以及日常走路的鞋子并不舒適,缺乏充足的彈力來保護膝蓋。
第三是因為盲目跟隨式的健身:增重力量訓練+吃蛋白粉。
回想起那些上頭的大重量訓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信,可代價卻是慘重的 —— 我喪失了協調性、爆發力,連韌帶關節強度都大打折扣。
自從在健身房訓練導致體重增加后,受傷風險成倍增長,最終造成了膝蓋的嚴重不適,我因此連續幾個月沒有踢球,內心滿是懊悔與無奈。
在膝蓋疼痛帶來的不適難以忍受時,我竟選擇了用酒精來麻痹。
在高緯度地區漫長的深夜里,有時一個晚上就能喝掉一整瓶紅酒,因為只有在酒精的作用下,疼痛才能稍稍緩解。
久而久之,對酒精的依賴越來越嚴重,每周我都會不自覺地去買酒,沉浸在酒精、電視劇和短視頻所營造的短暫麻痹中,無法自拔。
當時正值疫情時期,因為新冠二次感染(新毒株),我開始劇烈咳嗽,嚴重到晚上睡覺都會被咳醒,甚至吃完飯后會咳嗽得直吐,那痛苦的滋味至今仍刻骨銘心。
膝蓋的疼痛,持續的咳嗽,讓我的身心倍受打擊。
三、工作的陰霾,無意義的拉扯最傷士氣
工作上的不愉快,也是這段外派經歷失敗的關鍵因素,這并非源于工作成果不佳。
事實上,在整個外派期間,我獲得過一次升級、一次加薪、一次配股,從成果看似乎并不差。但工作氛圍卻讓我苦不堪言。
剛去的時候,由于我資歷尚淺,團隊分配給我的都是些邊角料的工作,負責的是邊緣品類,并非公司的核心業務主航道。
這就導致我做任何事都像是在孤軍奮戰,無人問津,即便四處呼喚資源,也只是徒勞無功。我付出了諸多努力,卻始終難以見到顯著成效,滿心的熱忱就這樣被一點點消磨。
直屬領導的表現更是讓人心寒。
猶記得那次,作為GTM的我與當時的某電商主管,因手機品類產品分貨的問題起了爭執,雙方激烈爭吵到深夜,凌晨兩點還在互相發郵件據理力爭。
可在這個過程中,我的直屬領導 W卻在中間充當和事佬,保持羽毛干凈,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在講著若有若無的道理,充當判官,各打五十大板,完全沒有站在我這邊為我撐腰,那種被忽視、被孤立的感覺至今都清晰如昨。
當我好不容易在西班牙將業務干到穩定,滿心期待著能繼續在海外施展拳腳時,在某年的年中預算過后,公司從上到下突然開始收縮海外的預算,頻繁、大幅度地進行組織架構調整,海外的基層員工大部分都要回流中國區。
在各方爭執的過程中,我多次誠懇地向主管表達自己想繼續外派積累經驗的意愿,可主管的態度卻反復無常,一會兒說可以留下,一會兒又要求我回流中國區。
這般前后不一的決定,來回拉扯,嚴重打擊了我的士氣,也讓我對這份外派工作的未來感到深深的迷茫與絕望。
四、轉崗后的挫折,讓我領略到職場險惡
轉崗至歐洲電商團隊(擔任電商GTM)后,我仿佛一腳邁進了一個精心設計的陷阱之中。
在預算收縮的大背景下,人員復用情況變得極為嚴重,而我面臨著用小預算去完成大任務的艱難處境。
雖說手頭有不少人員可供調配,但我那時完全不懂任務分配的竅門,也分不清哪些事務可以靈活處理、哪些必須牢牢抓住。完美主義作祟,使得我在一些并非戰略關鍵的事項上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戰略資源,實在是得不償失。
大的電商團隊里有一位業務骨干,姓L,那時算是我的業務直接領導。其為人極為刻薄,有兩件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其一,她為了刷銷售數據,不惜讓底下的人疲于奔命,耗時數天,幾乎將人拖垮,僅僅是為了在地區部門的匯報中露臉兩分鐘;其二,在我回國休假、與家人共度春節闔家團圓之時,她竟要求我上線工作。我因沉浸在與家人相聚的溫馨氛圍中未及時回復,她便在背后向我的直屬領導Z告狀。
好在Z與我關系不錯,在我結束休假回國第一天的上午,便將L告狀的事兒專門說給我聽,意在好心提醒,或是敲打我。
可這種行為,其實也并不妥當,畢竟它破壞了團隊的團結。長此以往,我對這位主管L的積怨越來越深。
這位L主管的核心工作邏輯更是讓我難以接受,她從不站在解決問題的立場出發,反而總是以質疑和挑戰的態度對待一切。在管理過程中,她以 “不信任” 為基石,像一名監工一樣不停地問十萬個為什么。
這讓我每天工作時都如芒在背,渾身不自在。
人要倒霉,喝涼水都塞牙。
有一次,因為身體實在不適,我將一場匯報任務交給了他人,結果被Z狠狠地批評了一頓。又有一回,我提交的電商巡店報告中,時間、地點、人物等部分關鍵信息沒寫清楚,他便連續數落了我 30 分鐘,全程不帶停歇。
這還不夠,他甚至打電話給周邊同事,開著免提,讓我同時接受兩位領導的訓斥,將我置于一個無比尷尬的境地,讓我感覺顏面掃地,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那段時間,業績持續下滑,我越努力越覺得看不到希望。
后來仔細想想,業績下滑根本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就如同不能指望用一根繩子吊起整座崩塌的大廈一樣,責任不應由我一人承擔。
他們對我的訓斥,肯定也是因為挨了更高級別的叼。固然不合理,但我當時不懂得課題分離,過于在意他人的指責,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這也顯得自己太過稚嫩。
五、避免過度規劃帶來的深度焦慮感
過度規劃,不是件好事,所有的焦慮都是來自于未知。
在公司的后臺系統里翻閱檔案,有時看到公司里那些高級別領導,大多都在海外待了十年以上,我便不假思索地按照這個時間長度為自己做規劃,甚至還同步規劃了妻子、女兒在海外的長遠生活。
然而,當我回歸現實,卻發現重重阻礙橫亙在眼前,當心理預期和現實差距尚遠時,即刻就產生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焦慮感。
在海外的日子里,無聊時光實在太多,每一天都顯得無比漫長,那種度日如年的煎熬與長達十年的長遠規劃相互碰撞,讓我感覺自己就像愚公移山一般,看不到盡頭,卻又不得不堅持。
六、建立自己的坐標,是真正的自我救贖
一直到數年后,再次外派時,我才深刻地意識到,工作充滿了隨機性,每個人的人生際遇往往取決于運氣和緣分,最終能夠身居高位的人少之又少。他們的成功并非只由單一因素決定,比如在海外待的時間長,絕不是成功的唯一關鍵。
真正拯救我的是內容創作,把評價自己的權力從他人眼中搶回到自己手里,我才真正地完成了“自我的救贖”。
后來我結束第一次外派,回國工作,同時業余時間做內容創作,這幾年間,創作欲望前所未有的強烈。
一方面是因為能收到持續不斷的正向反饋,讓我備受鼓舞;另一方面,我感覺自己更像是一個生命的體驗者,恨不得仔仔細細去觀察世間的每一種情緒、每一處細節以及每一點反饋。
復利思維在此過程中幫了我大忙,即便接到一些看似簡單的工作,我也會主動思考從中能輸出哪些要點,以便幫助到其他人,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這就是我所說的,將長期的戰略規劃拆解成一個個有益的小動作,然后積極尋求正向反饋,讓自己不斷成長。
PS:從自己和身邊同事的經歷,總結幾個外派的弊端。
1、人際溝通:大部分外派地并非英語國家,雖然公司招聘的員工都會講英語,但本地渠道、消費者、供應商會講英語的少。除非下狠心學本地語言,否則很難達到像國內那樣無縫的交流。
2、沉淀人脈難:為了避免人員“板結”,華子的做法是,外派常駐地 3年一小換,7年一大換。例如:分配到拉美大區的墨西哥,在墨西哥待三年后,要換到哥倫比亞、巴拿馬、智利等,在拉美大區待滿7年后,要換到另一個地區部,例如中東非。
頻繁更換工作地,對個人來說,不利于復用過去的社會資源,難以給自己沉淀下什么。
3、額外的生活成本:一般公司都會包吃住(補貼或食堂),但如果到發達國家外派,可能日常消費水平不變,但金額遠遠提升。衣、食、交通、日用品、娛樂消費都是這樣,在歐洲花國內2-3倍的錢,才能享受與國內同等的服務。
PS:如果在欠發達國家生活,生活成本就會從劣勢轉化成優勢,你可能只花一半的錢,就能享受到2倍的服務。(例如東南亞)
4、工作生活難以區分:中方外派是“牛馬”,住在公司附近,平時晚上加班,周末白天開會是常態... 也正因為需要隨時響應工作,所以一般會租住在公司附近,這會進一步導致工作和生活難以區分。回國休假,往往也要工作。
5、本地發薪,潛在的匯損:本地發薪(指的是支付當地貨幣),部分國家的貨幣變動幅度較大,發薪的時候一旦沒來得及換RMB,可能就會被匯率貶值搞成“被動降薪”。
6、遠離國內社群:若不是準備長期定居海外,在國外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那么長期的外派會導致與國內脫節,社媒、熱點、文化都會有節奏上的偏離,如果日后跳槽回國,還得重新經歷一段適應期。
7、飲食:不適應當地飲食是普遍現象,如果公司沒食堂的話,自己做飯費時間;吃中餐,費錢;吃白人飯,費自己。
8、家庭方面:
1)如果已經有男/女朋友:那么要克服時差(因地區而異)、異地、吵架、分手......,部分公司探親機票只能給直系親屬和配偶使用。
2)如果已結婚:夫妻長期分居不是個辦法,如果讓配偶跟著一起外派,這意味著可能要犧牲一個人的職業發展。另外,如果有了孩子,那配偶肯定是不能工作,只能看娃。日后孩子回國,不一定跟得上國內的義務教育,只能上國際學校。
3)如果有家庭,不帶配偶和娃出來,也是痛點。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兒童成長...每個話題都能聊得滿頭大汗。
PS:凡事都有兩面性,外派工作對于打工人個體來說,有哪些好處:
1、賺錢比國內多:相比于在國內工作,外派會在原有工資的基礎上,增加外派、租房、伙食、交通補貼。在績效考評上也會有傾斜,包括但不僅限于績效評優,獎金,升職,項目獎金。
2、攢錢進度比國內快:如果是單身出國外派,賺錢多,工作量大,娛樂時間少,有錢沒時間花,錢就是這樣攢下來的。
3、更容易建立職業門檻:相對高,具備海外經驗,是面試其他公司海外崗位的極大優勢。在當下中資企業享受出海紅利的大時代,是一個避免內卷的好出路。
4、能深度接觸上級人脈:與同是外派的高級領導結下革命友誼,在一起共處的時間越長,日后“幫扶”自己一把的幾率更大(轉崗、提拔)。
5、額外的假期也是錢:海外探親假,一個月生成一天,屬于在年假之外額外的探親假。
6、遠距離旅游的成本變低:在海外常駐期見,可以隔三岔五借著假期,把周邊國家玩遍。尤其像地球另一半的拉美,我認識不少同事,離職前把北美、南美和南極洲玩了一圈。
7、英語口語提升:從啞巴英語到開口英語,熟練度和掌控感都會極大地提升,哪怕發音不準確,也比以前敢講了。
8、人際溝通能力:與海外本地團隊工作過程中鍛煉出來的跨文化的溝通能力,足以讓你回國后駕馭人際溝通。
9、因國內外信息差,發現商機的概率變大。在日常工作中積累的海外商業交易流的關鍵細節,有助于將經驗變現,發現當地商機,并商業閉環,實現從員工到老板的跨越。
10、松弛感:由于事情太多根本干不完,所以索性就產生了“松弛感”:接任務學會分辨輕重緩急,做不完就明天接著干。
11、厚臉皮:凡事只要有利于業務,就“張牙舞爪”地要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