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鼓樓的瓦片又掉了。
這次不是風吹的,不是雨打的,甚至不是哪個熊孩子扔石子砸的——而是剛修完不到一年,自己滑下來的。
官方通報很嚴謹:“部分瓦片脫落”,“無人員傷亡”,“已成立調查組”。翻譯成老百姓的話就是:“瓦掉了,人沒事,正在查,別急。”
但有人不急,網友急。畢竟,這鼓樓去年才花了341萬修完,驗收時還“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怎么才過一年,瓦片就迫不及待地要“脫離組織”?
有人說,這是“豆腐渣工程”;有人說,這是“古建維修行業通病”;還有人說,這是“瓦片有自己的想法”。
但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
要搞清楚瓦片為什么滑落,得先搞清楚鼓樓是怎么修的。
鳳陽鼓樓,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的,但現在的樓體是1995年重建的,臺基倒是文物,樓頂不算。2023年,因為“瓦片脫落、檐板損毀”,當地決定大修,招標、施工、驗收,一氣呵成,2024年3月竣工。
按理說,修完應該能用個十年八年吧?結果一年不到,瓦片就“部分脫落”了。
問題出在哪?
是瓦片質量不行?
有網友翻出招標文件,發現維修內容包括“更換損毀瓦片”,但沒說換的是什么瓦。傳統古建用琉璃瓦或青瓦,現代維修為了省錢,有時候會用仿古水泥瓦,看著像,但重量、吸水率、耐久性差遠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瓦片滑落就不是“意外”,而是“必然”——水泥瓦吸水后變重,粘接層扛不住,風一吹,雨一淋,可不就往下掉?
是施工工藝問題?
古建筑屋頂不是簡單鋪瓦,而是有一套復雜的“瓦作”工藝——底瓦、蓋瓦、灰漿固定、檐口收邊,缺一不可。如果施工隊為了趕工期,簡化流程,或者監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那瓦片遲早要“造反”。
驗收又是怎么通過的?
最魔幻的是,去年驗收時,官方通報說“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現在瓦片掉了,不知道當初“好評”的社會各界,現在怎么想?
其實,古建維修出問題,鳳陽鼓樓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2019年,山西平遙古城城墻兩次坍塌,修了又塌,塌了又修。
2022年,南京明城墻部分墻體脫落,官方解釋“自然風化”。
2024年,西安鐘樓維修后掉漆,網友調侃“修舊如舊,掉漆也算復古”。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修的時候轟轟烈烈,驗收時一片祥和,出事后再調查,最后結論往往是“天氣原因”“材料老化”“不可抗力”。
但問題是——既然知道會老化,為什么修的時候不選更好的材料?既然知道會脫落,為什么驗收時沒發現?
答案可能很簡單:修古建的錢,花在哪了?
有人會說:“古建筑嘛,掉幾片瓦正常,別上綱上線。”
但問題是——如果剛修完就掉瓦正常,那什么時候掉算不正常?如果341萬修完只能用一年,那這錢花得值不值?
更關鍵的是,古建維修的錢是納稅人的錢,不是大風刮來的。如果每次維修都是“修了掉,掉了修”,那還不如不修。
最后,說點建設性的。
第一,公開維修細節。既然瓦片掉了,那就公布當初用了什么材料、什么工藝,讓專家和網友一起評判,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
第二,追責別含糊。調查組不能只查“瓦片為什么掉”,還得查“當初驗收怎么過的”。如果是施工問題,該罰罰;如果是監管問題,該問責問責。
第三,別讓古建維修變成“搖錢樹”。古建是文化遺產,不是某些人的“項目提款機”。修一次,就得管幾十年,別搞成“年年修,年年掉”。
回到最初的問題:鼓樓的瓦片為什么容易滑落?
答案可能很簡單:瓦片不想背鍋,但總得有人背。
風不背,雨不背,施工隊不背,驗收組不背,最后只能讓“自然老化”背。
但老百姓不傻——瓦片掉了可以再鋪,信任掉了,可就難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