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常遠
編輯 重點君
昨天,《晚點》對話美的董事長方洪波的專訪刷屏了。在這篇對話中,方洪波把自己定義為“企業發展的過客”,強調“美的不需要記住我,只需要記住美的本身”。這種近乎哲學式的謙遜,讓他在媒體和公眾中贏得了好感。
重點君對這篇采訪中的一個細節印象深刻:去年,小米總裁盧偉冰去美的給方洪波演示了一個PPT,宣稱小米大家電三年之內要成為中國前三。面對盧偉冰貼臉開大,方洪波說:“我當時差一點就想問,美的、格力、海爾,你想把哪一家擠下去?”沒想到,方總還挺幽默。
提到方洪波,就不得不提格力董事長董明珠。中國商界向來不缺傳奇,但方洪波和董明珠的故事卻尤為特殊。他們同是南下尋夢的“92派”企業家,同在2012年左右掌舵中國兩大白色家電巨頭,卻用截然不同的管理風格和個人特質,打造了中國制造業的兩種樣本:一個簡化管理,儒雅而隱忍;一個強化制度,鐵腕而強硬。
從打工人到掌舵者
1992年,方洪波從湖北一家國企辭職南下,加入美的時只是一名內刊編輯。他沒有董明珠的銷售天賦,卻憑借對戰略的敏銳嗅覺,一步步從市場部部長、空調事業部總經理走到董事長之位。在創始人何享健“去家族化”的改革中,他成為民企交棒職業經理人的標志性人物。
方洪波的崛起,是靜水流深的典型。他極少對外發聲,卻主導了美的歷史上最關鍵的兩次轉型:2012年推動美的從規模擴張轉向“產品領先、效率驅動”戰略;2020年后加速數字化和全球化布局,將美的從家電企業轉型為科技集團。2025年,他簽發《關于簡化工作方式的要求》,禁止PPT、下班開會等形式主義,希望以簡化促增長。
與方洪波的職業經理人身份不同,董明珠始終以格力代言人自居。1990年,36歲的她從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辭職,以基層業務員身份加入格力。憑借追回42萬元爛賬的狠勁和安徽市場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的戰績,她在格力危難時接任經營部部長,用“先款后貨”終結了行業賒銷亂象。
董明珠的職業生涯充滿戲劇性:她與經銷商斗智斗勇,與競爭對手公開叫板,甚至因拒絕為親屬開后門而與其斷絕關系。她的管理理念簡單直接:“制度就是剛性的,不講人性化”。這種風格讓格力從年銷2萬臺空調的地方小廠,成長為全球空調霸主,但也讓她的個人形象與格力深度綁定,以至于外界常將二者劃等號。
簡化與制度
方洪波的管理關鍵詞是“簡化”。他厭惡冗余,認為組織臃腫和形式主義是效率的天敵。2025年,他要求美的全員禁止使用PPT匯報工作,代之以白底黑字一頁紙;嚴禁下班后開會,杜絕表演式加班;甚至親自撰寫述職材料,以身作則破除官僚習氣。
這種風格源于他對企業本質的認知:所有工作必須指向用戶、業務和一線。在戰略層面,他推動美的砍掉60%的SKU(庫存單位),關停非核心業務,將資源集中在智能家居、機器人等核心領域。在他看來,簡化不是收縮,而是為了更精準地發力。
董明珠的管理邏輯則圍繞“制度”展開。她堅信:“管理只有一種,就是制度。”1994年格力銷售骨干集體離職時,她以經營部部長身份推行“款到發貨”政策,即便經銷商以斷絕合作威脅也絕不妥協;2001年擔任總裁后,她要求業務員每日用座機匯報行蹤,徹底終結了“半年不上班無人知”的散漫狀態。
她的強勢甚至顯得不近人情:員工因探病違反考勤制度會被罰款;親屬試圖通過她拿貨時,她直接停掉經銷商供貨。但這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讓格力在空調質量上建立起“8年不回頭”的口碑,也讓她成為“中國制造”的象征。
儒雅與鐵腕
方洪波極少出現在媒體報道中,他的辦公室沒有個人照片,演講也鮮少提及個人成就。在《晚點》專訪中,他始終將自己定位為繼任者、交棒者,摒棄口號式企業文化,甚至不允許員工稱贊自己。這種低調背后,是一種對“去中心化”的追求,他試圖將美的打造成一個不依賴任何個人的系統。
他的管理風格帶有知識分子式的克制。面對格力的多年纏斗,他從不公開回應董明珠的“挑釁”;面對員工,他提倡“平等對話”,甚至要求高管親自撰寫匯報材料以避免信息失真。
董明珠則是中國企業家中最耀眼的“IP”之一(另一位是她的“宿敵”雷軍)。她與雷軍立下10億賭約,親自代言格力手機,甚至在直播中因商品鏈接問題當場訓斥下屬:“一分鐘解決!” 這種高調既是營銷策略,也是個人性格的延伸。她曾說:“別人不愿意做的我去做,別人不敢擔的責任我來擔。”
她的爭議性與影響力同樣突出。格力手機、造車等多元化嘗試屢遭質疑,但她始終以“孤注一擲”的姿態推進。這種強硬讓格力在空調領域立于不敗之地,卻也使其轉型步伐顯得笨重。
誰代表中國制造業的未來?
在重點君看來,方洪波與董明珠的對比,代表了中國制造業兩種生存策略。
方洪波代表的“簡化派”,試圖通過組織進化和戰略聚焦,讓企業成為一架精密運轉的機器;董明珠代表的“制度派”,則依靠個人權威和極致執行,讓企業無堅不摧。二者并無高下之分。美的的多元化營收結構(空調占比42.6%)讓其抗風險能力更強,而格力90%的收入依賴空調,卻在單品領域建立了短期難以撼動的壁壘。
中國制造乃至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從“個人英雄主義時代”走向“系統組織能力時代”。方洪波的“過客心態”,暗合了現代企業制度中“去個人化”的趨勢;而董明珠的“強人統治”,則提醒我們:在規則尚未完善的市場中,個體的決斷力仍是穿越迷霧的燈塔。這一點在小米雷軍等企業家身上,也同樣應驗。
方洪波與董明珠的差異,恰恰是中國商業活力的源泉。很多人因為方洪波的儒雅和哲思而圈粉,這自然沒問題;但很多人因為董明珠的出圈言論而嘲諷,這顯然有失偏頗。今天,美的和格力依然穩坐中國家電前三的位置,均位列A股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過去20多年為數不多、持續為股東創造良好投資回報的公司,這才是現實。如果理論和現實不一致,那一定是理論的問題。
歷史從不偏愛某一種理論或答案,擁抱多元性,或許才是中國制造業最珍貴的底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