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定位食品安全,把食品安全放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統籌謀劃部署,以巨大的理論與實踐勇氣作出了系統化的制度安排,卓有成效地推進了“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治理,全國主要食用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上保持穩定向好的態勢,人民群眾食品安全滿意度與獲得感顯著提升。
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這一變遷背后折射出的是國家治理能力的躍升、科技支撐的強化和社會共治格局的深化。
江蘇常州市某大型商超內,市場監管專業技術人員在進行食品質量快檢。(王啟明/人民圖片)
以法治為基:構建最嚴密的制度體系
2013年12月28日,在慶豐包子鋪排隊買包子的習近平總書記詢問店鋪經理:“食品原料是從哪里進來的?安全有沒有保障?”在了解到慶豐包子的原料從農田到餐桌都是安全有保障的情況后,習近平總書記說道:“食品安全是最重要的,群眾要吃得放心,這是我最關心的。”
一段簡短的對話,折射出總書記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深切關注。
我國食品安全治理的現代化進程,始于法律體系的系統性重構。2015年修訂的食品安全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法律,將“四個最嚴”(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要求全面制度化。
標準體系科學化:整合分散在15個部門的近5000項標準,形成覆蓋全鏈條的1419項國家標準,建立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如乳制品行業構建起全球最嚴標準體系,嬰幼兒配方奶粉標準技術指標達50余項,遠超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要求。
責任體系清晰化:確立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責任,明確企業主體責任、政府屬地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2018年市場監管總局成立,終結“九龍治水”局面,實現“一支隊伍管市場”。
懲處機制剛性化:引入“處罰到人”制度,對違法企業負責人實施行業禁入;建立“首負責任制”,消費者可向任一環節經營者索賠;罰款額度提升至30倍,2023年某奶粉虛假宣傳案開出2.3億元罰單,形成強力震懾。
這種制度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既借鑒了歐盟“從農場到餐桌”全程管控理念,又創新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黨政同責”機制。數據顯示,食品抽檢合格率從2013年的86.8%提升至2024年的98.4%,制度優勢正轉化為治理效能。
以技術為翼:打造智慧化監管體系
這些年來,到地方考察調研期間,群眾吃得好不好,食品安全抓得怎么樣,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切的事。
在北京調研,習近平總書記向市政管委負責人追問:“地溝油哪兒去了?”“沒有去搞麻辣燙吧?”
在貴州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進入停車服務區的小超市,仔細查看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標注的具體位置。
在內蒙古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家乳制品企業叮囑,“食品企業要生產出高質量的放心食品,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面對14億多人口的超大市場規模和3000多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傳統監管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創造性構建起“三位一體”技術監管體系。
風險監測網絡:建立覆蓋99%縣區的四級監測網絡,年檢測樣本超600萬份。如通過大數據分析鎖定毒蘑菇中毒高發區域,針對性宣傳使相關死亡率下降76個百分點。
全程追溯系統:生豬養殖電子耳標、蔬菜承諾達標合格證、冷鏈食品追溯碼等技術創新,實現“一物一碼”溯源。2024年某進口凍肉新冠陽性事件中,2小時內即鎖定全部流向。
數字監管平臺:全國市場監管一體化平臺接入超2000萬市場主體數據,AI算法實現“雙隨機”抽查精準率提升40個百分點。網絡餐飲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300萬家商戶后廚實況可在線查看。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新修訂的《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引入數字標簽和致敏原警示系統。以某品牌堅果為例,其通過二維碼展示58項質量數據,老年人可通過語音播報獲取信息,這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進入“透明化3.0時代”。
北京市豐臺區一家大型超市內,顧客在查看食品配料表。(圖/于海軍)
以民生為本:破解熱點難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必須以極端負責的態度,采取過硬措施,舉全系統之力,堅決守穩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食品安全治理始終與民生痛點同頻共振。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我國打出了一套治理“組合拳”。
校園食品安全攻堅:實施校長負責制、家長監督委員會、食材集中采購“三保險”。2024年專項檢查顯示,學校食堂“明廚亮灶”覆蓋率達100%,微生物超標率下降至0.12%。
特殊食品嚴管:對嬰幼兒配方奶粉實行月月抽檢,注冊制實施后企業數量從108家精簡至72家,但研發投入增長300%。保健食品標注“本品不能代替藥物”警示語,虛假宣傳投訴量下降65%。
新興業態規范:出臺《網絡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300萬外賣騎手接受食安培訓。對直播帶貨實施“穿透式監管”,2024年某主播因銷售篡改保質期食品被永久禁業。
這些舉措的深層邏輯,在于把握了食品安全治理的“時度效”:在校園食品中體現“預防為主”,在特殊食品中彰顯“風險管理”,在新興業態中突出“包容審慎”,是中國食品安全治理辯證施策的生動體現。
以共治為要:凝聚多元主體合力
嚴防、嚴管、嚴控食品安全風險,才能保證民眾吃得放心、安心。
對于食品安全監管,習近平總書記曾以“四個最嚴”闡明態度: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落實“四個最嚴”,確保食品安全,從來不是政府的“獨角戲”。我國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四維共治”格局。
企業自律:HACCP體系認證(危害分析的臨界控制點)企業達12萬家,一些龍頭企業建立“全產業鏈質量安全云網”。
行業協同:如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推行“品質奶行動”,如餐飲協會制定《反食品浪費操作規范》,行業標準填補監管空白。
公眾參與:連續舉辦14屆食品安全宣傳周,組建230萬人的食品安全志愿者隊伍。“你點我檢”活動年受理群眾送檢超50萬批次。
國際協作:牽頭制定國際食品法典15項,與54國建立進出口食品安全協作機制。如2024年成功推動普洱茶國際標準立項,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這種共治體系的生命力,在2025年跨境電商新規中得到充分展現,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平臺企業共建“負面清單”,消費者可一鍵查詢進口食品溯源信息,真正實現“全球監管、全民監督”。
明確方向:邁向更高水平安全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體系”,為與時俱進加強食品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作為食品安全領域重要的改革文件,《意見》針對當前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中存在的銜接不暢等問題,提出了8項具體監管舉措,覆蓋食用農產品、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貯存、運輸、寄遞和配送、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餐飲服務以及進口食品等多個關鍵環節,進一步強化了食品安全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監管,織密織牢了食品安全責任網。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始終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有序推進食品安全保障工作。
不過,也應清醒看到,農獸藥殘留、食品摻假、營養失衡等問題仍然存在,預制菜標準缺失、代糖爭議等新課題亟待破解。
新時代食品安全治理需要實現“三個轉向”。
從安全底線向健康高線拓展:落實《國民營養計劃》,推動“減鹽、減油、減糖”行動,將慢性病防控納入食安范疇。
從傳統監管向數字治理升級:構建食品安全“數字孿生”系統,運用數字技術實現全鏈存證,開發AI風險預警模型。
從國內治理向全球共治延伸:積極參與WHO食品安全戰略規劃,在RCEP框架下建立區域性標準互認機制。
食品安全永遠在路上。當中國嬰幼兒奶粉標準成為東盟國家的采購基準,當云南咖啡豆因溯源體系完善溢價出口歐盟,當社區食堂的每道菜品都可追溯至田間地頭……這些成就昭示著食品安全治理不僅是技術體系的革新,更是制度優勢的彰顯;不僅是監管能力的提升,更是執政為民初心的堅守。
全社會攜手并肩,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共同守護“舌尖上的安全”,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筑牢食品安全基石。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10期、5月12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