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腹地,達州農田阡陌縱橫,一畦連著一畦的蔬菜正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農戶老李將剛采摘的辣椒貼上“承諾達標合格證”,笑著說道:“有了這個證,菜進了市場,大家買得放心!”
這張小小的合格證,正是達州筑牢食品安全防線的第一道“安全鎖”——從農田到餐桌,嚴格的質量網格化管理和全鏈條追溯由此開始。
近年來,達州市建立“黨政統籌+行業主管+屬地監管”責任協同機制,明確農業農村、教育、民政、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部門的食品安全職責;建立基層監管與包保督導“線索互通+閉環處置”機制,將監管任務細化到崗、落實到人,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體系。
自我承諾+掃描溯源
讓農產品品質有據可查
“以前賣菜靠吆喝,現在靠數據。有了合格證,批發商搶著收!”農戶所說的這張合格證便是農產品的“身份證”,上面印有名稱、數量(重量)、產地、聯系方式等信息,掃描合格證上的二維碼進入四川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還可看到詳細的企業信息、產品信息、基地信息、農事活動等。
達州市將食品安全防線前移至田間地頭,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全市300多個種植養殖基地接入溯源平臺,每一批農產品的生產、檢測、流通信息實時上傳,均可掃碼查詢。
達州市市場監管部門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建立食用農產品協同監管機制,建立合格證自助服務站35個,開具承諾達標合格證19萬張,抽檢食用農產品6962批次。2024年,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99.6%,源頭管控為市民的“菜籃子”筑牢了第一道防線。
消費者查驗合格證
清晨,農貿市場人聲鼎沸,商戶張大姐的蔬菜攤前人頭攢動。“掃碼就能看蔬菜的產地和檢測報告,買得明白!”購買蔬菜的市民邊說邊用手機掃描溯源二維碼。市場商戶介紹,現在他們的蔬菜都上了溯源系統,進貨時掃一次合格證,賣菜時信息自動同步,省心又規范。
達州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市已投入 5.8 億元改造43個老舊農貿市場,并依托溯源平臺打通生產、流通、銷售全環節信息追溯。目前,“萬達開”三地2.7 萬戶經營主體入駐“川渝食品溯源公共服務平臺”,上傳溯源信息270萬條,1200余家重點食品生產經營主體實現陽光智能監管。該平臺實現了“農田—生產—流通—餐飲”全鏈條信息化監管,每一份食材的“前世今生”清晰可見。
透明工廠+陽光廚房
讓食品安全觸手可及
在達州本土品牌“川漢子”牛肉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有條不紊地分裝產品。企業負責人回憶,曾經的“川漢子”生產環境有限,產品輻射范圍小。如今的“川漢子”已擁有標準化現代廠房并引入了全自動化生產線,“現在車間已有6條全自動肉制品生產線,有原料處理、腌制、烘烤、包裝等區域。”
轉型后的“川漢子”牛肉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市民趙女士在直播間下單后表示:“以前覺得本地特產只能線下買,現在看到生產過程直播,我買得更放心了!”
現在,達州市70家小作坊已退城入園,30家特色作坊已通過“作坊長”模式實現標準化生產,1268家食品小作坊已全部建檔,落實原材料信息公示機制,統一產品標識標簽,優化生產工藝及功能布局……曾經的“老破小”煥然一新。
“孩子們吃得好,家長才安心。”中午11點,在達州市第一中學食堂后廚,廚師正在為師生們準備午餐的飯菜,頭頂的攝像頭通過“互聯網+明廚亮灶”系統將畫面實時傳輸到餐廳大屏幕,切菜、烹飪、消毒……隨時都能看。
學生家長周女士查看后廚直播后說道:“以前擔心孩子吃不好的顧慮都打消了,明廚亮灶系統能實時看到飯菜加工過程。”目前,達州市創新建立學校食堂智能化監管平臺,全市學校食堂“互聯網+明廚亮灶”覆蓋率達100%,全覆蓋安裝鼠患防治設備,全面實現食材溯源,智能化管理讓“校園餐”安全無死角。
在外賣餐飲領域,3300余家外賣商家后廚實現“明廚亮灶”,全覆蓋試點推行陽光監管,讓“神秘外賣”變身“透明外賣”。
達州市市場監管、交通運輸、教育、衛生健康等部門聯動開展食品生產、流通、餐飲各環節監管,建立“萬達開云”食品安全風險監測一體化機制,互送監測樣本90余份、互通結果980余項。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建立“行刑銜接”機制,聯合查辦食品類刑事案件25件。
共治共享+引領帶動
讓每一口飯菜更安心
“您點單,我檢測!”在達州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現場,市民李阿姨將剛買的蔬菜遞給抽檢人員。達州創新推出“一券兩卡”(食品抽檢券、食安衛士卡、助力服務卡)模式,市民憑“食品抽檢券”可免費送檢食品,已吸引 5.6 萬人次參與,全年完成抽檢11571批次,消除風險隱患178個。
執法人員檢查超市肉制品
“掛上‘食品安全示范店’牌子后,顧客對我們的信任度更高了,但檢查也更嚴格,我們不敢有絲毫馬虎。”達州市立足本地實際,創新開展食品安全“六型”鄉鎮(街道)引領工程,將全市200個鄉鎮(街道)按區域特色劃分為“資源稟賦型、人口聚集型、產業帶動型、種養基地型、旅游消費型、區域交匯型”六種類型,從中選取35個典型鄉鎮(街道)率先分類開展治理,打造以集體用餐單位、種植養殖基地、科普基地、消費維權站、農村群宴為基點的全業態食品安全治理樣板,輻射提升周邊165個鄉鎮(街道)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動末端發力終端見效。
如今,“六型”引領工程成效顯著,11條示范街、267家示范店,帶動1.3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水平。食品安全協會聯動202家企業,形成“產業鏈共治”格局,讓安全理念深入“末梢根系”。
從田間地頭的合格證到智慧市場的溯源二維碼,從透明廚房的實時直播到全民參與的抽檢行動,達州用“四個最嚴”織就了一張覆蓋全鏈條的食品安全網。2024年,全市食品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達98.6%,交出了一份“零事故”的民生答卷。
全媒體記者 王鈺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陳蕊妮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李曉龍
終審 | 鄭先聰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