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岐黃女圣”李花娓:三帖定乾坤,仁心濟蒼生
文/本報記者 林曉
導語
踏入廣州科大中醫醫院一樓的“杏芳閣”,未及門簾,先聞藥香——甘甜的炙甘草、清苦的黃芩氣息交織彌漫。診室內,一位身著月白旗袍的女醫者正俯案書寫藥方,腕間一枚青玉鐲隨筆鋒輕顫。她是李花娓,患者口中“三帖愈疾”的“李三帖”,亦是業內尊稱的“岐黃女圣”。行醫二十余載,她以“方精藥簡、效如桴鼓”的絕技,在嶺南中醫界獨樹一幟。
“三帖為約,醫患共守的信任之契”
“李醫生的方子從不超九味,三劑藥喝完必來復診,像簽了‘君子協議’。”候診區里,一位抱著孩子的母親笑著掏出手機,展示三張字跡工整的藥方存照。這正是“李三帖”稱號的由來:初診開方三劑,復診調藥三劑,愈疾不過三診。
一位慢性蕁麻疹患者回憶,輾轉多家醫院未愈,李花娓卻只開了防風、烏梅、五味子等六味藥,囑其“忌冷飲、亥時前臥”。三劑后風團消退大半,再診時她笑言:“藥已對癥,何需堆砌?剩下兩分病,靠你早睡養肝血。”
“《內經》云‘治病必求于本’,三帖之約,實為逼醫者精準斷病、患者嚴守醫囑。”李花娓輕撫案頭《傷寒論》線裝本,扉頁上“膽欲大而心欲小”的朱批熠熠生輝。“岐黃女圣”的剛柔之道
作為醫院少有的女性中醫名家,李花娓的診室總聚集著諸多婦科、兒科患者。她擅用“輕靈之法”調治隱疾:以合歡花、綠萼梅疏肝郁;用淮小麥、炙甘草緩更年期潮熱;甚至將《金匱要略》中的甘麥大棗湯化裁為“兒童安神糕”,治小兒夜啼驚悸。
一位產后抑郁的律師含淚道:“她開完藥方,又送我一支自制的桂花安神香,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但剛前先要心安’。”診室屏風上,一幅《素問·上古天真論》刺繡格外醒目——“女子七歲腎氣盛”,李花娓以朱筆圈注“女子養生,貴在順天時而葆天真”。
古方今用:三味藥的乾坤
“別人開方如布陣,她卻似繡花。”跟診徒弟如是感嘆。李花娓的處方常現“奇招”:治頑固性咳嗽用花椒燉梨,稱“外寒內熱者,當以辛開甘潤”;治少女痛經則以山楂紅糖配黃酒沖服,謂之“血得溫則行”。
更令人稱奇的是她的“三味藥主力方”:小兒積食用焦三仙(山楂、麥芽、神曲)加雞內金粉;老人失眠取黃連、肉桂、丹參引火歸元;甚至用蒲公英、夏枯草、浙貝母組成“消癭三劍客”,專攻甲狀腺結節。“藥若對證,三味可通神。”她指著診室梁上懸的葫蘆形藥囊,“這裝的是三顆保和丸,提醒自己用藥如用兵——貴精不貴多。”
從赤腳醫生到“女圣”:一條草藥的朝圣路
李花娓的從醫故事,浸染著嶺南大地的泥土氣。幼時隨瑤族草醫祖母采藥,識得半邊蓮治蛇毒、車前草利濕熱;18歲成為鄉村“赤腳醫生”,為省藥費,教村民以魚腥草煎水退燒、艾葉煮蛋暖宮。
“2003年非典時,我帶著村民上山挖板藍根、金銀花,用大鍋熬藥分送鄰村。”她翻開泛黃的筆記本,內頁夾著幾片風干的廣藿香葉,“那時才懂,醫者無性別,唯憑一顆慈悲心。”
后記
暮色漸沉,李花娓仍端坐如初,腕間玉鐲與搗藥銅缽輕叩作響。診室外的木架上,數十個陶瓷藥罐貼滿標簽:“三伏貼”“三九膏”“春分茶”,皆是她依節氣調制的時令方。一位銀發患者遞上竹籃,盛著自家種的龍眼:“李醫生,按您的三帖方子,我孫女的哮喘三年沒犯了!”
窗邊,一株忍冬藤攀援而上,花開金銀雙色。或許這正暗合了李花娓的醫道——以女子之柔懷納岐黃至理,用三帖之約守蒼生安康。
(本文患者信息已匿名處理)
專家簡介
李花娓,廣州科大中醫醫院婦科主任醫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嶺南草藥驗方”傳承人。獨創“三帖辨證法”“節氣調養體系”,擅長婦科雜癥、兒科疾病及亞健康調理,著有《女科三帖錄》《嶺南百草經》,被譽為“當代女性中醫標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