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不難在技術,難在態度和制度”
5月19日傍晚,安徽省鳳陽縣鼓樓屋頂瓦片大面積脫落,相關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20日,安徽鳳陽縣文化和旅游局通報鼓樓樓宇瓦片脫落情況,稱鼓樓去年剛完成維修,無人員傷亡,當地已成立調查組展開調查核實。央廣網記者在事發現場看到,鼓樓四周已搭建鐵皮圍擋,多名工作人員登上鼓樓現場勘查。
通報中寫道,2017年以來,鼓樓樓宇零星出現屋頂部分瓦片脫落、檐板損毀。2023年2月,因損毀情況加重,存在安全隱患,啟動鼓樓樓宇維修項目。2023年5月,通過公開招標,確定了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2023年9月進場施工,2024年3月竣工驗收。
也就是說,鼓樓樓宇瓦片,剛修完一年就塌了。這不禁讓人質疑,當初是怎么竣工驗收的?是工藝問題沒修到位,還是有其他原因,導致鼓樓越修越壞?瓦片因何“瀑布式”脫落?修繕資金是否都花在了刀刃上?背后有無貓膩?古老的鼓樓臺基數百年屹立不倒,現代工藝重建的樓宇修繕后卻瓦片紛飛,實在匪夷所思。
鳳陽鼓樓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和當地重要文旅資源。不該發生如此大規模損壞。一石一柱子、一磚一瓦關乎文物保護責任,任何修繕工作都需經得起民眾監督、經得起良心拷問、經得起歷史檢驗。倘若只講速度不講質量,只講“煥然一新”不講“修舊如舊”,則是對資源的浪費,以及對歷史文化的不尊重、對社會信任的傷害。這樣的修繕工程,恐怕會最終淪為“表面工程”。
事實上,文物保護不難在技術,難在態度和制度——各環節都要對文物有一份“敬畏”之心。首先,應建立嚴格的古建筑修繕標準和監督體系,聘請專業團隊設計和施工,避免以保護開始以破壞結束的遺憾;其次,需落實文物保護責任終身追究制,無論何時出現質量問題,都能追溯到具體責任主體。最后,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強化公眾監督,讓每一項修繕工程都在陽光下進行。
瓦片掉落,擲地有聲,砸出“修繕性破壞”諸多弊病。期待相關部門能盡早查明真相,給公眾一個交代,重新壘起文物修繕保護的堅實堤壩。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任思凝
二審:陳若松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