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7日,上海寶山城外的硝煙尚未散盡,一群日軍士兵卻整齊列隊,舉槍朝天齊鳴,這是日軍罕見地向戰死的中國軍人致哀。
這場戰斗的主角,正是營長姚子青和他的五百壯士,堅守寶山七天七夜,最終以身殉國?
那么這場戰斗發生了什么,姚子清又是誰呢?他們是如何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堅守了七天七夜,而日軍為何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如果您想指的,歡迎先點個關注。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的鐵蹄踏上中國大地,揚言三個月滅亡中國。
一個月后,淞滬會戰爆發,這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首次大規模交鋒,也是整個抗戰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這場戰役持續了三個月之久,雙方均投入龐大兵力,但國民政府調遣了其精銳的德式裝備部隊參戰,旨在挫敗日本所謂的傲慢目標。
盡管中國軍隊在上海主動出擊日軍,但因受到日軍空中和炮兵力量的強烈壓制,未能成功地進行有效反擊。
8月23日,在上海北部的羅店地區,雙方軍隊爆發了前所未有的激戰,共投入了數十萬士兵,對這一戰略要地進行了激烈的爭奪。
這場戰斗堪稱血肉磨坊,以極其殘酷的拉鋸戰形式進行,而羅店的控制權也在彼此間多次易手,雙方都無法完全控制該地區。
就在這關鍵時刻,日軍參謀部在地圖上發現了一個關鍵地點,這里有什么特殊呢?
這是一個小縣城,位于上海的北郊,地處長江和黃浦江北交匯處,距離南邊的吳淞炮臺僅十公里,而西邊十公里處則是獅子林要塞,可謂是拱衛上海的咽喉。
這個位置極為重要,日軍若占領寶山,便可迂回進攻上海,致使中國主力部隊陷入包圍。因此寶山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焦點。
8月31日深夜,一紙急令送至姚子清的案頭:寶山告急,命你部死守!
姚子青奉命率部,自漢口調防至寶山增援接防,可他經歷了什么,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呢?
姚子青,這位年僅28歲的年輕軍官,畢業于黃埔六期,后就讀于陸軍軍官學校,是一位儒將形象的軍人。他身材清瘦,戴著一副大大的眼鏡,乍一看,書生氣十足。然而,他卻有著獨當一面的指揮才能和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切齒痛恨。
1909年,姚子青出生于廣東平遠縣,生活在清貧的客家家庭,當年父親咬牙供他讀書,而他也不負期望,以優異成績考入了黃埔軍校第六期。
畢業之后,他加入國民革命軍,盡管在中原大戰中腿部受傷,但他依然表現出色,從而晉升為連長。
此后他屢次立功,迅速得到晉升,在二十八歲歲時,已經成為583團3營的少校營長。
他這個營所在是第98師,那是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之一,被譽為王中王,象征著最高的軍事實力。
只是他的3營當時是戰略后備力量,士兵大多缺乏實戰經驗,兵力只有五百多人,裝備也較為簡陋,只有四門迫擊炮、兩百發炮彈,還有十六挺重機槍。
姚子青正是風華正茂,鼻梁上架一副圓框眼鏡,身形清瘦如書生,言行間頗有儒將風范,眉宇間早已淬煉出軍人的鐵血之氣。
接到這個任務后,憑借這一個營的實力,是否能支援堅守住寶山,其實誰心里都沒底的。
臨行之前,姚子清向妻子林素珍告別,深知此行兇多吉少,便提前寫下了遺書,囑咐妻子要好好撫養兒女。
他最終告別妻子,帶著對家國的熱愛,懷揣對敵人的仇恨,毅然轉身奔赴戰場。
8月31日,姚子青率部抵達寶山,可眼前的情況之危,比想的還嚴重,那發生了什么?
此時的寶山,已經三面被日軍包圍,成為了一座孤城,日軍已從川沙、獅子林等地登陸,三面合圍寶山,城內斷壁殘垣,守軍僅剩百余人,彈藥幾近枯竭。
而且他的對手更為強大,正是日軍將門之后鷹森孝的部隊,有兩千多名老兵,有二十多輛坦克,還有各種火炮,頭頂上則是盤旋的飛機和江上幾十門艦炮。
面對如此懸殊的力量對比,姚子青并沒有膽怯,而是冷靜部署各項防御工事,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惡戰,可是這要怎么打呢?
姚子青深知眼前的情形,敵眾我寡且兵力懸殊,但他并未因此驚慌失措,二十冷靜部署各項防御工事。
面對日軍的壓倒性優勢,還有三倍于己的兵力,姚子青并未采取傳統的守城策略,而是勇敢地將防御重點前移,放到寶山城外的有利地形。
9月1日,日軍在飛機和裝甲車的掩護下,在此向寶山發起沖鋒,導致城墻幾次被摧毀。
姚子青指揮戰士一次次修補,在首輪戰斗中,組織敢死隊,勇猛抵擋住日軍的猛烈進攻。
然而日軍并未罷休,他們加大攻擊力度,飛機更加肆無忌憚地轟炸,海面艦炮聲久久不能停歇。
在此期間,日軍曾妄想聲東擊西,用各種火力進行掩護,企圖進攻寶山西門外大街和西南城垣,強行突破攻擊,切斷姚營與后方的聯系。
但姚子青很快識破日軍計謀,趁敵軍立足未穩,組織兵力擊潰了偷襲之敵。
如此堅持了兩天,日軍屢攻不下,更加瘋狂地調集兵力,終于憑借火力和人數壓制,攻陷了獅子林陣地,隨即三面圍攻寶山。
姚子青見狀一改常態,認為與其被動防守,不如主動出擊,于是挑選精兵良將,埋伏于金家宅一帶。
待日軍進入埋伏范圍后,戰士一躍而起,密集火力霎時射擊向敵人,不多久便成功擊殺兩百多名日軍,再次重挫日軍的氣焰。
過了一天后,日軍再次瘋狂出擊,調集三十多艘軍艦,炮彈雨點般落在寶山陣地,欲將寶山夷為平地,瘋狂轟擊持續一整天。
寶山的很多防御工事被摧毀,將士們來不及躲閃,有一百多名戰士犧牲在炮擊中。
連日激戰下,守軍已傷亡大半,四名連長僅剩其一,九名排長僅剩其三,而日軍傷亡也達到六百多人。
這天的深夜,姚子青提筆寫下絕命電文:職部誓與陣地共存亡,一息尚存,絕不后退!
他將全營花名冊交給傳令兵,沉聲道下令:如果城破了,務必將弟兄們的名字帶出去!
但戰斗仍在繼續,為了減少損失,日軍向守軍陣地發射了縱火彈,寶山縣里火光沖天,城中大火熊熊燃燒,遠看就像一片火海。
最為慘烈的當屬城東門,姚子青不顧危險,帶著炊事班等后勤人員來到東門,命令戰士們接替上陣,多次打退日軍沖鋒,還趁機將鷹森孝打成重傷。
9月6日,日軍見主將受傷,于是決定發起總攻,無數炮火轟炸落下,還能守得住嗎?
日軍坦克從寶山東門城墻缺口處破城而入,步兵隨即潮水一般涌入,此時前來援助的軍隊半途被阻,姚營也與旅部失去了聯絡。
姚子青率領僅剩的百余名戰士,繼續死守陣地,在城東門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利用熟悉地形和寶山民眾相助,殲敵兩百余人。
然而敵我力量太過懸殊,援軍也被日軍阻擋,寶山終究成了一座孤城。
守軍依托斷壁殘垣設伏,日軍剛拐入巷口,手榴彈便從屋頂雨點般砸下,在這條狹窄的街巷中,刺刀見紅的白刃戰持續兩小時。
到了戰斗最后,姚營打剩下二十余人退守,依舊毫不避讓,以一當十拼死肉搏,不久后全部壯烈犧牲。
姚子青身中七彈,倚靠在一堵焦黑的墻邊氣絕,至死他仍緊握軍旗,旗面已被鮮血浸透。
夕陽西沉,鷹森孝踏入滿目瘡痍的寶山城,只見狹窄街道上,中日士兵尸體交錯疊壓,許多中國士兵至死仍保持著沖鋒的姿態。
這位素以冷酷著稱的日軍聯隊長,罕見地下令收斂守軍遺體,并率部鳴槍三響,對中國士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并在此戰之后,再不敢輕視中國軍人。
在這場戰斗中,姚子青部五百將士血戰七晝夜,斃敵九百余人,守城至死不退,最終全員殉國。
他們粉碎了日軍所謂三天占領上海、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也極大地鼓舞全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激勵著更多人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來。
此戰之后,國民政府追授姚子青為少將,毛主席贊其為崇高偉大的模范,到了1983年,新中國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在歷史的長河中,姚子青和他的五百壯士,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捍衛了國土的尊嚴,彰顯了中國軍人不屈不撓的氣節。
聽到這兒,您有何感想,歡迎關注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