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是消費者了解食品營養特性的重要依據,但許多商家會利用單位、份量、營養素計算方式等“障眼法”來誤導消費者,使大家對實際攝入量不清楚。那么常見的“成分表障眼法”有哪些呢,小編帶大家進一步了解,并給出應對策略:
1.單位陷阱:每100gVS每份
問題:許多食品標注的營養成分是基于“每100g”或“每100ml”,但實際包裝可能遠大于此。
例如:某薯片標注“每28g能量651千焦”,但整包可能100g,實際攝入熱量高達2325千焦。
某飲料標注“每100ml含糖5g”,但一瓶500ml,實際含糖25g(接近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人休每日攝入上限)。
應對:仔細查看包裝凈含量及營養成分表,計算整份食品的實際攝入量。2025年新國標(GB28050—2025)要求增加“份量參考值”,幫助消費者更直觀比較同類產品,從而選擇更適合的產品。
2.營養素計算偏差:能量虛標
問題:部分商家可能虛標能量值,使其看起來更低。營養成分表中的真實能量計算遵循《GB28050-2011》國家標準中的核心公式:能量(千焦)=蛋白質×17+脂肪×37+碳水化合物×17+膳食纖維×8,若計算結果超過標注值的120%,則可能造假。
應對:自行計算能量是否合理,警惕“低卡”但高糖/高脂食品。同時需要注意“反式脂肪酸≤0.3g/100g可標0”的漏洞,結合配料表查看氫化植物油。
3.營養素參考值%(NRV%)的誤導
問題:NRV%代表每份食品占每日推薦攝入量的比例,但消費者常誤以為是該成分在食品中的占比。例如:鈉的NRV%為 51%,意味著吃100g該食品,鈉攝入已超每日推薦量51%,商家可能通過調整“每份”大小,使NRV%看起來更低(如將“每份”設為半包)。
應對:關注NRV%是否基于合理份量(如整包或常規食用量),高血壓患者應選擇鈉NRV%低的食品(如<5%)。
4.營養聲稱的“文字游戲”
問題:“無糖”:僅指≤0.5g/100g,但可能含代糖或高碳水;“高鈣”:可能同時高鈉/高脂肪(如奶酪);“低脂”:可能通過增加糖分彌補口感。
應對:結合配料表查看實際成分(如“無糖”但含麥芽糖醇),優先選擇天然低加工食品(如純牛奶配料僅“生牛乳”)。
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是消費者了解食品營養特性的重要依據,但許多商家會利用單位、份量、營養素計算方式等RV%:結合自身需求(如控糖、限鈉)選擇合適產品。3.對配料表:警惕分散添加的糖、鈉及反式脂肪來源。4.信標準:認準GB28050—2025新標,關注強制標示的飽和脂肪和糖含量。
相信通過小編分享的這些技巧,大家可以更好地解讀營養成分表,避免落入商家的“營養陷阱”,從而選擇更健康的食品。
2025年:第147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