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好多資深老師其實挺樂意跟年輕家長打交道的。
一方面年輕家長相對來說沒那么多彎彎繞繞,人情世故比較少,跟他們溝通起來不費勁,成本也低。
另一方面年輕家長接受新事物快,老師提出啥教育理念,他們更愿意配合。
就比如說老師讓家長在家輔導孩子作業,年輕家長一般都會積極承擔這個事兒,不會找借口推脫。
不過年輕家長輔導作業的時候,也容易出問題,不是因為著急上火,就是知識更新沒跟上,經常陷入各種困境。
有個題是“9 加 9 除 3 等于多少”,孩子寫成“9 + 9÷3 = 12”,結果被扣分了,讓一位年輕媽媽懷疑老師批錯了。
按照數學運算規則,得先算除法再算加法,答案就是 12。
但老師強調這題重點考的是計算順序,學生要是沒按規則來,就算錯。
這就看得出來家長一般就看結果對不對,老師更在意解題的邏輯。
老師解釋說,“除”和“除以”意思不一樣,“9 除 3”得理解成“3÷9”,所以正確算式應該是“9 + 3÷9”。
這種題特別考驗孩子對數學術語是不是理解得準確,好多家長也因為慣性思維,掉進這個誤區里了。
再有就是“教室里的燈”這種題,特別容易讓人有思維誤區。
題是這樣的:“教室里有 11 盞燈,滅了 4 盞,還剩幾盞”,好多人都吐槽這題像“腦筋急轉彎”。
出題人可不是想考加減法,人家是想強調“燈的總數不變”,主要是鍛煉孩子觀察細節的能力。
這種題在清華附小入學測試里,錯誤率高達 61%,這就能看出來,咱們平常的思維方式和這種創新題型之間,沖突還挺大的。
那家長遇到這些問題該咋應對呢?得有點策略。
一、把“答案至上”這種慣性思維扔掉。
碰到有爭議的題目,家長別急著質疑老師,先引導孩子分析分析解題思路。比如說,問問孩子“為啥做錯了”“這題的陷阱在哪”,幫孩子養成“看過程”的學習習慣,別光盯著答案是對是錯。
二、家長得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多關注教材有啥變化。
有個全職爸爸輔導孩子默寫“遠上寒山石徑斜”,就因為“斜”字的讀音從“xiá”改成“xié”了,結果鬧了個笑話。家長要跟上時代,特別是語文拼音、數學術語這些隨著教材更新的內容,多留意,別讓以前的老知識把孩子給誤導了。
三、家長得培養開放性思維,適應創新題型。
現在教育更看重孩子的邏輯思維、想象力還有創新能力。就像面對“關閉燈”這類題,家長得引導孩子從“物理存在”的角度去想,別光想著“燈能不能亮”這種功能狀態,這樣能幫孩子適應各種各樣的考察方式。
這些題背后的教育邏輯,好多家長有爭議的點在于,覺得“燈的數量”“除與除以”這類題就跟“文字游戲”似的,對孩子解決實際問題好像沒啥幫助。
這么想也有點道理,不過這種題在平常作業和競賽拓展里還是有價值的。
通過孩子做這些題的錯誤率,老師就能知道學生是不是光會死記硬背,或者語言理解上有沒有問題,這樣就能更有針對性地教學。
往積極方面看,小學階段可是塑造孩子思維模式的關鍵時候。
這些看著“刁鉆”的題目,其實是在訓練孩子審題是不是仔細、概念理解是不是準確、邏輯應變能力強不強。
就像能準確分清“除”和“除以”的孩子,以后學代數、方程的時候,就不容易因為術語弄混而出錯。
年輕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時候,行動力和接受度都挺高,所以在教育合作里算是“優質對象”。但是輔導作業這事兒,因為知識不斷更新,題型也越來越創新,到處都是挑戰。
對家長來說,別老覺得自己啥都對,放下那種“權威心態”,以學習者的身份和孩子一塊兒探索學習,這比非得爭個題目對錯要有意義得多。
教育上的差距,往往從對細節和思維的不同認知就開始了。
在這場“家長與題目”的較量里,保持開放的態度和謙遜的心態,才是找到解決辦法的關鍵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