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開始,給你美好的未來。在淄博高新區四寶山街道王東村,新人結婚時村干部登臺證婚、老人在老年公寓里切磋空竹技藝、升學禮上全村為學子鼓掌祝賀…… 這些場景早已成為村民生活的日常。自1998年起,一場持續27年的文明鄉風建設實踐,讓這座村莊煥發獨特魅力。
時間回溯到1998年2月,王東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并制定章程,旨在推動婚喪嫁娶移風易俗。起初,理事會成員帶著章程挨家挨戶解釋政策,卻常吃“閉門羹”。
“那時候村民覺得老傳統不能丟,我們就從算經濟賬、講人情味兒入手做工作。” 王東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張小菲回憶道,如今,村民主動邀請理事會操辦紅白事已成常態。2021年,王東村25歲村民王保林夫婦的婚禮在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舉行,王東村黨委委員、村委會副主任邊軍作為證婚人,用樸實的話語送上祝福:“希望小兩口互敬互愛,把日子過得比蜜甜。”村“兩委”成員還幫忙布置場地、安排宴席,熱鬧又節儉的婚禮讓村民們紛紛點贊。
晨曦未露時,王東村總有幾戶人家亮起溫暖的燈光,輪椅旁輕柔的按摩聲與藥香氤氳,多年如一日地照料,將孝道融入歲月的每一寸褶皺;當鄰里糾紛的爭吵打破村莊寧靜,鄉村志愿者踏著星輝入戶協調,用三天三夜的耐心調和,讓劍拔弩張化作鄰里間的笑談……
在道德評議會的引領下,王東村文明家庭評選像一粒火種,點燃了全村向善的力量。90%的家庭參與其中,將尊老愛幼、睦鄰互助的美德寫進生活日常。有人堅持為患病婆婆擦拭身體,把水果打成細膩的果泥,推著輪椅在文化廣場的暖陽里留下歡聲笑語;有人化身“貼心長輩”,默默學習育兒知識,既幫襯晚輩又尊重差異,還帶著一群老人組成互助隊,為孤寡鄰居送去生活的溫暖。
村委會欲將這些感人故事通過村廣播、宣傳欄、微信公眾號傳播,卻總被當事人婉拒:“照顧父母是本分”“幫襯鄰里不算啥”。正是這份質樸的謙遜,讓文明鄉風如春風化雨,浸潤著每個角落。村民們以行動踐行美德,在無聲中傳遞溫暖,無需聚光燈與掌聲,因為他們深知,建設和美鄉村,本就是人人心中流淌的自覺。
敬老愛老在王東村有著實實在在的溫度。76歲的張成俊是村里的“太極達人”,自從老年協會組建太極隊,她每天清晨都會和老伙計們在文化廣場切磋技藝。2023年10月,三玉老年公寓完成升級改造,張成俊搬進了帶獨立衛浴和暖氣的新房間。“現在公寓里有書畫室、棋牌室,還有專業廚師做飯,比在家里還自在!”張成俊笑著說。
在家庭文明建設上,王東村通過一場場家風宣講活動,讓好家風代代相傳。王東村定期邀請何義忠等文明家庭代表分享治家經驗,還組織親子閱讀、家風故事征文等活動。近五年,累計開展38場宣教活動,村民牛梓成參加活動后,將自家的家訓“勤儉持家、誠信待人”寫成書法掛在客廳,時刻提醒家人踐行。
教育和擁軍同樣是王東村的文明亮點。2024年的升學禮上,16名考上大學的學子從村黨委書記張小菲手中接過獎學金,學子們激動地說:“這份榮譽不僅是鼓勵,更是一份責任。” 自2001年起,村里已連續24年為考上大學的學子舉辦升學禮,發放獎學金。而參軍禮上,準軍人唐子敬身著迷彩服、身披大紅花,接受父老鄉親的禮贊。“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思想在村里蔚然成風,近5來已有8名有志青年從這里踏入軍營。
27年時光荏苒,王東村用一項項看得見、摸得著的文明舉措,將“文明鄉風”融入村民的衣食住行。從婚喪嫁娶到家庭美德,從養老服務到家風傳承,這些實踐不僅重塑了鄉村生活方式,更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成為新時代鄉村治理的生動樣本。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張培 通訊員馬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