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18日,2025內分泌代謝疾病前沿進展學術會議(CDEF)于浙江省杭州市召開。本次會議以“登頂國際舞臺的中國原創研究”為主題,匯聚了內分泌代謝領域的眾多頂尖學者。會議內容涵蓋了肥胖、糖尿病、甲狀腺、腎上腺、下丘腦-垂體、甲狀旁腺與骨代謝等多個領域,旨在推動內分泌代謝疾病學科的創新發展,傳遞新進展、新理念,并促進臨床實踐工作的進步,助力科研成果向世界舞臺邁進。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李光偉教授以《大慶研究的新啟示——早期干預打斷“糖化-氧化-動脈硬化”心血管事件鏈致長期心血管獲益》為題發表專題報告。李教授系統闡釋了大慶研究最新科學發現與臨床轉化價值——確診糖耐量受損后推遲糖尿病發病4年以上,顯著降低死亡和血管并發癥長期風險!醫脈通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李光偉教授發表講座
PART.01
全球三大研究證實: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糖尿病具有持久“后效應”
1995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慶研究向國人報告了一個振奮人心的發現——糖尿病是可預防的。1997年這一突破性的消息通過美國糖尿病協會(ADA)雜志Diabetes Care傳遍全世界。
再跨越一個十年,大慶研究與芬蘭DPS研究、美國DPP研究一起,共同揭示了生活方式干預在預防糖尿病方面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后效應”。這些研究的成果,被譽為世界糖尿病預防史上的里程碑。
至此,“糖尿病能否被預防”這一問題已得到肯定回答。
PART.02
心腦保護新“戰場”:糖尿病預防,能否成為心腦防線的“前哨站”?
心腦血管疾病是四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不僅帶來軀體上的殘疾與過早死亡,還會嚴重侵蝕人的尊嚴與精神世界。面對日益沉重的醫療負擔,李光偉教授指出,我們迫切需要將治療的“重心前移”,做到以預防為主。
01
那么,糖尿病的預防是否能夠進一步擴展到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呢?
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大慶研究在進行了長達6年干預及經過30年隨訪后,給出了肯定的答案:與進展為糖尿病的受試者相比,在6年生活方式干預期間未進展為糖尿病者,24年內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降低26%,微血管病變風險降低66%。
但是干預3年隨訪15年的芬蘭DPS研究、干預3.5年隨訪21年的美國DPP研究未能得出相同結論(圖1)。
圖1 大慶研究、DPS、DPP的長期隨訪結果
02
同類研究,為何結果不同?
DPPOS的研究者認為,DPP研究人群在試驗之后過多地使用了他汀類藥物,從而掩蓋了生活方式干預帶來的心血管獲益。而李光偉教授研究組認為,各研究組間干預時間的長短差異,可能是導致心血管結局不同的更為重要的因素。
03
如果假設成立,那么診斷糖耐量受損(IGT)后,維持非糖尿病狀態幾年才能降低長期死亡,心血管死亡和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全球糖尿病和心血管專家。經過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大慶研究數據的事后分析給出了我們一個比較清晰的答案。
PART.03
4年!確診IGT后,推遲糖尿病發病4年以上,顯著降低死亡和血管并發癥長期風險!
大慶研究于1986年開始在中國大慶市進行,納入了最初參加大慶研究的540例IGT的受試者,所有受試者均通過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確診為IGT。將受試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進行為期6年的生活方式干預(干預組,涉及健康飲食、加強鍛煉或兩者兼顧),另一組為對照組。試驗結束后,對受試者的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發癥進行了長達30年的隨訪。此項事后分析使用Cox模型,評估在確診IGT后2、4和6年末,那些仍保持非糖尿病狀態與同期進展為糖尿病的患者比較在30年間發生死亡、心血管事件和微血管并發癥的風險。
結果顯示,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之間的這些結局各自的累積發生率差異在30年間逐漸增大。在校正了年齡、性別、吸煙情況、體質指數、收縮壓、血糖、總膽固醇、干預措施和藥物(包括胰島素+口服降糖藥、降壓藥和降脂藥)后,與糖尿病組相比:
?在4年隨訪時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全因死亡(HR=0.74,P=0.026)、心血管事件(HR=0.63,P<0.001)和微血管并發癥(HR=0.62,P=0.004)風險均顯著降低;
?而在6年末隨訪時仍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又觀察到了心血管死亡風險的顯著降低(HR=0.56,P=0.002)(圖2)。
但是在維持非糖尿病狀態少于4年人群則未見上述四項臨床結局任何獲益。
圖2 研究結果
總之,如果糖尿病前期人群能夠推遲進展為糖尿病4年,就可以在其后20年間減少全因死亡風險26%、心腦血管疾病風險37%。如果推遲糖尿病6年,其后20年間全因死亡和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降低均可達到40%,并延長壽命。但是推遲糖尿病的時間少于4年則未看到這方面的任何獲益。
此外,研究者發現,隨訪的時限的長短對能否發現顯著性研究結果有著深刻影響:
?與同期進展為糖尿病者相比,推遲糖尿病4年,全因死亡風險差異需在25年后顯現;推遲糖尿病6年,最早需15年后顯現。
?至于心腦血管疾病死亡風險的顯著降低,在推遲糖尿病6年人群中也要在隨訪30年才顯現。
這一結果顯示,糖尿病預防對心腦血管結局發生風險的影響,需要以每十年為一單位進行評估和判斷,因此人們需要長期的堅持干預和長久的耐心等待迎接它的到來(圖3)。
圖3 隨訪時限對發現顯著性研究結果的影響
PART.04
30年堅守的科學回報:大慶研究重塑CVD“關口前移”策略
李光偉教授總結道,大慶研究的這項新發現意義重大,無論是對學術界還是公眾而言,都是令人振奮的佳音。這一成果充分印證了大慶研究團隊30年來三代人執著付出與堅守的價值。該研究對將來糖尿病預防和研究方案的設計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并將產生重要的影響——要重視干預的年限,至少4年,而不是兩三年,才能取得心腦血管病的遠期良好結局。應考慮針對IGT人群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作為糖尿病和糖尿病相關血管并發癥預防管理的一部分。它也鼓勵糖尿病高危個體要下定決心,堅持生活方式干預,爭取推遲糖尿病發生超過4年,實現更加美好的未來。
歷時40年的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實,把初診糖尿病變成最輕糖尿病的降糖治療能降低長期CVD風險。歷時34年的大慶研究結果表明,阻止糖尿病前期變為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預預防,可顯著降低其后20年CVD風險。這兩項大型臨床試驗均表明早期強化控糖的“遺留效應”導致的CVD并發癥獲益,在于預期結束后多年依然存在。UKPDS和大慶研究的這些新結果,從糖尿病治療和預防兩個方面揭示:早期打斷“糖化-氧化-動脈硬化”心血管事件鏈可以帶來心血管方面的長期好處。與專注降糖治療相比,從源頭預防糖尿病是CVD管理“關口前移”更為簡單的有效途徑,可能是“關口前移”的突破口!因為它更簡便易行、更省錢、也更具公眾健康價值,更容易被社會接受。
小 結
大慶研究新發現為IGT人群的早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循證醫學依據,更從預防醫學維度拓展了CVD防控的策略邊界,提示糖尿病的管理需以“早期干預、長期堅持”為核心理念。與此同時,大慶研究也為全球慢性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中國智慧與解決方案。
李光偉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
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內分泌首席專家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內分泌與心血管病診治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領域是糖尿病及其心腦血管疾病控制和預防,其參與和主持的中國大慶糖尿病預防研究被譽為世界糖尿病預防研究的里程碑
曾任兩屆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副主任委員
入選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
為2015年以來歷屆“愛思唯爾”中國高引學者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副主編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