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戰,殲-10C表現優異。在各方熱議的時候,一篇《殲-10的誕生傳奇》出爐,且是在大周末的下午。不得不佩服,這熱點踩得快準穩,恰如殲-10C的發揮。
文章由“成都方志”公眾號發布,該號認證主體是成都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文中引用了《成都市志》的記載:“1998年,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殲-10的生產組裝落在了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p>
除了殲-10C,“成都方志”的關注點包羅萬象:法國蒙彼利埃“李劼人廣場”揭幕、sha板橋還是shan板橋?十里店真的長十里?成都千年仙樂非遺界C位出道……妥妥的一個寶藏號。它有一個特點:大量運用地方志資料。這使其區別于其他“蹭熱點”的號,具有權威性和專業性。
帶著好奇,我來到成都方志館參觀,一大感受是:資源太多了。成都方志辦的工作人員說,“對,現在是篩選的問題,不是資料少,是資料太多了?!?/p>
·成都方志館
推開成都“歷史之門”
成都方志館,官方介紹是,“全面、系統、綜合性展現成都自然風貌、歷史文明、經濟社會發展及地域文化特質等地情狀況的公共文化設施。”
4樓為常設展廳,11樓為臨展(特展)廳、閱覽室、館藏庫區和辦公室。展廳大門是一本《華陽國志》的線裝封面,推開封面,就推開了成都的“歷史之門”。
·成都方志館展廳大門,是《華陽國志》封面
那么,它跟普通人有什么關系?簡單說,你可以把它當博物館或圖書館來逛,因為在這里不僅可以看展、查資料,還可以借書(幾乎所有關于成都的書都有)。我也是第一次知道有這么好的福利。本以為這么小眾的地方,沒什么觀眾,沒想到逛的時候,遇到一個數十人的參觀團,正好蹭著聽了講解。
展廳里,一排卷帙浩繁的叢書引起大家的注意。這是成都市方志辦與四川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歷時7年合作出版的《蜀藏》,目前已出版14種、305冊(階段性成果)。
《蜀藏》收錄了上起西漢,下至民國的巴蜀珍稀文獻,是迄今收集最全、規模最大的巴蜀珍稀文獻集成,分經學、史學、文學、金石、科技、水利、名勝、教育、經濟、交通等22編,是反映幾千年來巴蜀歷史文化精髓的經典寶藏。
·《蜀藏》系列叢書之《巴蜀珍惜山水文獻匯刊》
2022年,中國國家版本館正式開館。作為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蜀藏》入藏其中。《蜀藏》所收錄的文獻均為善本古籍,有些甚至是海內外孤本。隨手抽出一本來觀摩,全是豎排繁體字。雖然看不懂,但是覺得很重要,于是默默放回去。
《蜀藏》源自巴蜀文化。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以成都為中心的巴蜀文化,在歷史上卻從來沒有一部匯集地方文獻的大型叢書,這與四川文化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稱的。
·成都市地方志辦捐贈的《蜀藏》陳列于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文華堂的國家書房
1910年,成都近代出版業先驅樊孔周受《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等傳統類書啟發,決心以一己之力,編纂一部匯集四川歷史、地理、人文的綜合性文獻叢書《蜀藏》。他在總府街創辦了成都最早的新式印刷公司“昌福印刷公司”,并出版了《蜀藏》叢書八種,包括《蜀鑒》《全蜀藝文志》《唐子潛書》等。
·《蜀鑒》書影
由于時局動蕩,財力不濟,工作量大(部分珍本需手工抄錄),進展緩慢。1920年,樊孔周遭軍閥殺害,項目被迫中斷,留下百年遺憾。
一百年后,2010年,四川啟動“巴蜀文化傳承工程”,《蜀藏》作為子項目被提出,由成都方志辦牽頭,聯合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推進。2021年9月,《蜀藏》問世,填補巴蜀文獻系統性整理的空白,也算完成了百年前成都有識之士未竟的事業。
·各類成都志書
“天下文人蜀中修志”
修志,屬于官方或半官方的文化工程,既是歷史記錄,也是文化傳承。從魏晉南北朝至今,成都歷代流傳的志書有130多種,最有名的自然是《華陽國志》。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志之一,由東晉史學家常璩(四川崇州人)編纂,分十二卷,詳細記錄了古代巴蜀地區從先秦到東晉的歷史、地理、人物與文化,被公認為中國方志的奠基之作。
·《華陽國志校補圖注》
有人在華陽街道的文化墻上看到常璩的名言,以為二者有關系,其實這是一個美好的誤會。此“華陽”非彼“華陽”。《華陽國志》的“華陽”,典出《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意為“華山之南、黑水(金沙江或怒江)之間的區域”。東晉時的“華陽”,泛指秦嶺以南的古代巴蜀地區。
·《華陽國志》圖注
作為最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記載了成都的建城傳說。書中提到,戰國秦惠文王時期(公元前316年),蜀守張儀筑成都城,屢建屢塌。后依神龜爬行軌跡筑城,城墻遂穩固,故成都別稱“龜化城”。這個傳說反映了古人對城市規劃的神秘化解釋。
《華陽國志》的一大“功績”,是首次明確將“天府”作為蜀地的專稱。當時,成都的織錦、鹽鐵業發達,為全國五大都會之一(與洛陽、長安并列)。書中描述漢代的成都,“蜀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p>
·《華陽國志·蜀志》
唐末五代的一個著名道士杜光庭還寫過一本地方志《續成都記》,但原書已佚,僅部分內容散見于后世類書的引文中。根據佚文推斷,原書可能包含對唐末成都的城郭、坊市布局的描述(如對錦江、摩訶池),以及前蜀成都的擴建等內容。
不過,杜光庭最有名的作品,是中國古代傳奇小說代表作《虬髯客傳》,深遠地影響了后世的小說、戲曲、電影等多種藝術形式(小說《紅佛夜奔》、電影《風塵三俠》《聶隱娘》等都脫胎于此)。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人,著名道教學者
杜光庭的籍貫,是浙江縉云(麗水)人,因唐末黃巢之亂入蜀,后事前蜀王建政權,晚年歸隱青城山。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天下文人皆入蜀,蜀中才子半天下”。蜀地文人才情浩蕩,如江水奔流至今,其才情既源于山水靈秀,亦得益于亂世中蜀地的文化韌性。
還有一部志書必須提及:明·天啟《四川成都府志》。這部24冊的志書是成都現存最早、史料最全的通志,匯集了明代以前成都地區各方面的歷史資料。該書的孤本現存于美國國會圖書館。
·明·天啟《四川成都府志》
成都市方志辦經多渠道努力,在影印孤本的基礎上,參照四川大學圖書館收藏的孤本手抄本,對殘缺頁碼、污損字句采用電子挖填技術,整理出版。
此志最有價值者,是記錄了明代兵燹對四川的破壞。當時的四川,可謂十室九空,百里斷炊煙,才有后來的“湖廣填四川”。另外,書中對明代以前成都府各州縣之山川疆域、城池關津、古跡名勝、風俗民情等記載頗為詳細,對研究成都古代地域沿革、名跡風物有重要意義。
·明·天啟《四川成都府志》
·明代天啟成都府圖 圖源?四川省情網
不禁好奇,在數字時代,如何修志?
工作人員介紹,原則上,地方志的編纂周期是20年修一次(部分經濟發達省份要求15-20年一修)。新中國成立后,成都共經歷了三輪修志。第一輪在1981年啟動,1990年完成,內容時間為1840年-1989年。
“為什么是1840年?”
“因為1840年是歷史上公認的近代史開端?!惫ぷ魅藛T解釋,這次系統修志,旨在填補清代《嘉慶成都府志》(1816年)以來的空白,全面記錄近代至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變遷。
第二輪修志于2000年啟動,內容時間為1990年-2005年。前兩輪修志的成果,是數十部不同顏色封面的《成都市志》。第三輪修志于2025年啟動,內容覆蓋2006-2025年,預計2030年前完成。
·《成都大運會圖文志》
從時間線看,這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粗且慌排胖緯坪跤幸环N抽離感,跳出了時間,來到“敘述者”主宰的世界。這是一種奇妙的體驗,當“敘述者”被敘述的時候,歷史就不再抽象,而變得可感可知起來。
方志館里,有一套合集《成都史志》,它的前身是一本 對外發行的期刊《成都志通訊》,里面的文章都深入淺出,一看標題就想讀。比如,《關于成都的歷史文化優勢》《皇城清真寺》《成都“鳳凰山機場事件”始末》《建國前后成都的兩次大洪災》《新中國郵票上的四川人和事》等。
·成都方志云的閱讀界面,內容相當豐富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是它的黃金期。那個時候沒有復制粘貼,很多文章都是查閱了大量資料、一筆一畫寫出來的,所以很嚴謹。”工作人員說。這套書現在全部數字化了,可以在“成都方志云”公眾號上免費閱讀,還可以聽書。
目前,成都方志館十分之一的文獻都已經數字化,涵蓋1.9億字,上千本書,如《非遺里的成都》《博物館簡志》等,都可以隨時隨地暢讀,完全是一個免費的、行走的圖書館。而且,“成都方志云”小程序還接入了DeepSeek,“以后你們寫稿子都會用到,在里面檢索就可以了?!?/p>
又一個天大的福利。
編輯丨Rain
未標注圖源丨成都方志館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