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山位于鎮江的句容市西北部,距鎮江市區32公里,面積約7平方公里,海拔396米。山周圍層巒疊嶂、綿延環繞36座峰巒,如花(華)之含萼,故有華山之稱,俗呼花山。南朝梁代高僧寶志和尚曾登山結庵,廣收佛門弟子,講經傳教,為彰其開山之功,遂改華山為寶華山。
寶華山是我國佛教名山之一,有“律宗第一山”之稱,山巔的隆昌寺為律宗祖庭。1983年4月9日,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寶華山隆昌寺經國務院批準,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時隆昌寺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隆昌寺原址為寶志公庵,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寶志和尚在此結庵修持,名為寶志公庵。明嘉靖年間,普照和尚慕名來山,仿效寶志,再度結庵。據乾隆《寶華山志》載:
“普照乃斷其臂,
以祭虎,
世人深感其誠,
紛來膜拜。”
后歷經明律、妙峰兩位禪師,聲譽益隆。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妙峰大師請當朝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銅殿,分供天下峨嵋、五臺、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銅殿,運送途中遇風受阻,歇于金陵。當時,沿海一帶常遭倭寇搶劫,經各方充分醞釀后,決定供奉于寶華山,并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佛誕日,安置銅殿。明神宗親賜《大藏經》及“護國圣化隆昌寺”匾額,遂改名“隆昌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親臨寶華山,為大雄寶殿、銅殿分別賜“光明法界”“寶綱常新”匾額。
隆昌寺殿宇宏敞,伽藍千間,曲廊逶迤,大雄寶殿雕梁畫棟,琉璃覆頂,金佛危坐,金剛屹立,神情各異。每當朝霞夕照,寺內晨鐘暮鼓,經聲佛號,沉抑悠長,回蕩山谷,可謂“巷巷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隆昌寺鼎盛時期相傳原有房屋999間半,現尚有大雄寶殿、韋馱殿、銅殿、無梁殿、戒壇、大悲樓、大寮、布薩堂等416間,寺貌雄壯,風格獨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壇。
寺廟建筑的布局也比較少見,山門在一側,藏經樓、大雄寶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又與左右廂樓及正面的大悲樓組成一四合院,結構方正,對稱嚴謹,主次分明,回廊環繞。其外又有一層四合院相重。沿北端西側向東建造的7個小院與殿主體院落相連,組成了一個方形廟宇,院中套院,樓臺亭閣,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相互有機聯系,院與院相通,處處有門道回廊相隨,是該律宗道場的特有格局。
經歷代祖師辛苦經營,隆昌寺成為明清以來影響最大的傳戒道場,盛名海內外,最興盛時僧人達3000多人,全國70%僧尼到此受戒,是當之無愧的“律宗第一名山”。據《寶華山志》記載:
“釋見月造石戒壇,
開基之夜,
感壇殿放光五色,
直沖霄漢,眾山群樓,
明如白晝,
莫不駭異贊嘆。”
數以萬計的求戒僧眾從戒臺上走下,取得“戒牒”而傳佛法于天下。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亦有不少僧侶曾到此朝佛受戒,故有“國際佛教學院”之稱。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和1957年兩次舉行的受戒活動,受戒僧尼達1000多人。寶華山戒壇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之一。
寶華山不僅宗教歷史厚重,自然風光也是名揚四海。其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號稱“四大奇景”。
山中古木參天
溪流縱橫,泉水叮咚
綠樹成蔭,清靜絕塵
山間常年云霧縹緲
環境優美
盛夏氣候宜人
為避暑佳境
1981年8月,經省政府批準在寶華山建立自然保護區;
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以隆昌寺為中心,東至黃泥宕,西到烏龜橋,南至西老鴉山,北到貴人峰,面積約14平方公里。寶華山自然保護區位于中國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的東北邊緣,因地形封閉,水熱條件較好,地帶性植被保存完整,有蕨類、裸子和被子植物124科、352屬、529種,其中被子植物總數達全歐洲被子植物總數的四分之一,堪稱奇跡。
1996年4月,寶華山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2003年,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景區。
北麓的山崗上生長著的野生寶華玉蘭為特有的古老樹種,誕生于300萬年前的新生代,歷經氣候驟變、冰川浩劫而不滅,被稱為研究自然歷史的“活標本”,也是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1932年,著名的植物學家鄭萬鈞教授在寶華山考察,發現了當時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一種玉蘭新品種,并命名為寶華玉蘭。此樹種在1980年時,全境只剩母株26棵,瀕臨滅絕,近年來,在人工精心培育下,已有苗木數萬棵。每年春寒料峭之際,寶華玉蘭未葉先花,花白如蓮,花瓣成匙形,長約15厘米,寬約4厘米,基部略為紫色,花香濃郁,花謝結籽,滿樹翠葉,至冬落盡。
寶華山的溶洞群有“九洞四池”之稱。九洞即烏龍洞、黃花洞、潮音洞、白虎洞、品洞、東華洞、西華洞、志公洞、古僧洞。目前僅對烏龍洞進行部分勘查,溶洞外狹內寬,深不可測。洞內遍布形狀怪異的鐘乳石,還有寬敞的大廳,能容納數百人。
寶華山被青峰環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鎖霧繞,風清氣涼,不僅是佛家名剎,又是避暑勝地,歷代達官貴人、風流名士紛至沓來。
梁武帝曾登山拜會高僧寶志;
南北朝鮑照,唐代顧況、賈島、皮日休,宋代周文璞、向宗道,元代戴良,明代盛時泰,清代張玉書、王士楨等均到此游歷,寫下200多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不少勝跡逸聞。
明朝朱元璋登臨寶華山,留下《寶志公像贊》一詩;
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山,留下“見月迎駕”等傳奇故事。
寶華山歷史上雖曾修志,但大都失傳,僅存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劉名芳編修的《寶華山志》一部。2001年,隆昌寺住持慈舟方丈主編的《寶華山志合帙》出版。《寶華山志合帙》由《寶華山志》15卷與《新編寶華山續志》4卷組成,舊志、續志合成一帙,將舊志重印流傳,同時增加新的史料,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為修編名山志書開創了新方法。
作者:潘玨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