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江,遇見周敦頤
“京口瓜洲一水間”,鎮江,這座位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歷史文化名城,古稱“京口”,悠悠三千年的建制史,滋養了無數閃耀古今的文化靈魂:辛棄疾曾擔任鎮江知府,米芾長居并長眠于此,沈括修建了夢溪園……
在我的家鄉揚州未通鐵路時,我回家常在鎮江轉車,在鎮江游覽過多次,原以為自己對這座城市已很熟悉,卻未曾得知,還有一位文化先賢在此留下了深刻的足跡。他便是“北宋五子”之一,著名的理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周敦頤,那篇廣為人知的中學課文《愛蓮說》的作者。這一偶然的發現,讓我萌生了再去鎮江探訪的念頭。
周敦頤生于1017年,是道州營道縣(今湖南道縣)人,出生于書香仕宦之家,然而命運弄人,他年少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隨后隨母投奔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因鄭向輾轉任職,他的足跡也遍布多地。鎮江是周敦頤讀書求學之地,母親鄭氏去世后,他還在此度過了三年守孝時光,這座城市于他而言,有著特殊的意義。
當地朋友告訴我,鎮江自古文風昌盛,這座小城除了有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和省內聞名的鎮江中學等現代學校,還有淮海書院、茅山書院、濂溪書院等眾多古代書院。位于南郊黃鶴山麓的濂溪書院,便與周敦頤有著重要的聯系。
如今的南山鶴林寺
打一輛車,很快抵達距市中心僅幾公里的黃鶴山。這座山海拔僅82米,但“山不在高”,據傳,南朝宋武帝劉裕年少時曾在此砍柴、種田,有一次看見成百只黃鶴環繞四周,劉裕稱帝后,遂將此山命名為黃鶴山。登上山頂,站在三層無字飛檐閣處,可以俯瞰鎮江市區的美麗景致,還能遠眺長江如練、群山環抱,領略“一水橫陳,連崗三面,做出爭雄勢”的滿眼風光。
位于黃鶴山西北麓的鶴林寺,作為鎮江南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寺院,擁有眾多古跡與典故。這里不僅是聲名遠揚的佛教圣地,也是周敦頤思想啟蒙的搖籃。因為在這里,周敦頤遇到了對他一生影響深遠的人物——壽涯禪師。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在《宋元學案》中提到:“先生(北宋名臣胡宿)嘗至潤州,與濂溪(周敦頤的號)游。或謂先生與濂溪同師潤州鶴林寺僧壽涯,或謂邵康節之父邂逅先生于廬山,從隱者老浮圖游,遂受易書。”
從某種程度上說,壽涯禪師是北宋理學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人物,他促進了佛教、儒家思想的交流與融合。盡管我并未在鶴林寺中看到周敦頤向壽涯問學的詳盡記載,但想來壽涯的禪機與智慧,定如春風化雨般潤澤了他的心田。正是在鶴林寺那段靜謐的時光里,周敦頤在禪悟中汲取了豐富養分,為日后的理學思想奠定了基礎。
千古名文《愛蓮說》,也是周敦頤在鶴林寺期間創作而成的。《光緒丹徒縣(過去鎮江府的附郭縣)志》記載,他曾“讀書寺中,旁鑿蓮池”。蓮池又稱“愛蓮池”,自明清以來一直是鶴林寺的重要景觀。蓮池呈方形,池中荷葉田田,清香四散。清幽的環境與古剎建筑相互映襯,充滿寧靜祥和的氛圍,實為讀書求學、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站在蓮池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等《愛蓮說》中的語句瞬間涌上心頭。周敦頤在文中以蓮自比,表達了對高潔人格的執著追求與深切向往。這篇經典之作不僅借蓮的形象托物言志,還融入了黃鶴山的隱逸文化。
在鶴林寺詳細了解周敦頤的生平后,我還得知他在鎮江期間,與多位文化名人有過交集。其中一位即是蘇東坡的摯友、金山寺的住持佛印。周敦頤曾與佛印相晤談禪,他的禪機悟性之高,令佛印大為贊賞。為此,佛印特意在寺內建造“悟心堂”紀念這次會晤。守喪期間,周敦頤還與寫下《岳陽樓記》、喊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相遇。思想的碰撞必然擦出火花,我想,兩位思想家的交流,無疑為周敦頤的思想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周敦頤晚年移居廬山蓮花峰下,并以“濂溪”為字號。為紀念他,各地修建了多處濂溪書院,黃鶴山下的濂溪書院便是重要的一處。這座書院在300多年間幾經修葺與遷徙,但形制始終未變。
據《光緒丹徒縣志》及《至順鎮江志》等志書記載,鎮江濂溪書院最初內有晞賢堂、立善堂、養心堂等建筑,以及正道齋、和德齋、愛蓮亭、光風霽月亭等景觀。其中,“光風霽月”四字,取自黃庭堅在《濂溪詩序》中對周敦頤的贊譽“人品甚高,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歷史上,中華文化名人如繁星般數不勝數,當得起“光風霽月”之譽的周敦頤,一直為鎮江市民所銘記。
算起來,周敦頤與鎮江結緣,已是900多年前的事了。歲月流轉變遷,他的思想與品格宛如一股清泉,一直流淌在鎮江的歷史長河之中,并深刻影響了這座城市。他倡導的“重德治、倡正氣、主廉潔”,成為明清京江詩派發展的基本遵循——猶記我參觀鎮江歷史文化展覽時看到的那些京江詩派作品,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品德的追求和對正氣的堅守。他“以仁義為己任,遵道不趨勢”的思想,強化著鎮江城市文化的獨特風骨。當地市民熱愛傳統文化、正直淳樸,商家誠信經營、熱情善良,雖然未必時常將“理學”掛在嘴邊,卻讓人從中看到了周敦頤思想在平凡生活中的延續。
作者:李清 來源:中國文化報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