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塘棲,金黃的枇杷壓彎枝頭,空氣中浮動著清甜果香。在這個“蠶老枇杷黃”的時節,一枚消失半個世紀的老味道——“蠶杷蛋”突然爆紅:上市半個月狂銷60萬枚,預計端午前突破100萬枚。
而創造這場“蛋蛋奇跡”的,竟是一位99年12月出生的返鄉大學生。
什么是“蠶杷蛋”?
“塘棲老底子蠶杷蛋,是當地村民進入‘蠶杷里’吃的一種可以充當主食的蛋。這種蛋介于白煮蛋與咸鴨蛋之間,因放入了枇杷花進行腌制,所以又叫枇杷花蛋。”
老刀百匠工坊創始人沈建標介紹,在塘棲,“蠶杷里”曾是個充滿儀式感的時節:稻草扎成的 “蠶山”上蠶寶寶吐絲作繭;枇杷樹上,金燦燦的果實壓彎枝椏。農人們忙著收蠶繭、摘枇杷,連吃飯都顧不上,聰明的主婦便把枇杷花拌進黃泥腌鴨蛋,制成便于攜帶的“蠶杷蛋”,作為勞作時的 “能量快充”。
然而,隨著機械化養蠶普及,“蠶山”漸漸消失,“蠶杷蛋”也跟著淡出江湖。
直到 2022年,23歲的顧靈嬌帶著市場營銷專業的課本,回到了“江南手藝第一村”丁山河村。
作為老刀百匠非遺工坊最年輕的“文二代”,這個扎著馬尾的姑娘,每天跟著60多歲的手藝人學習灰鴨蛋制作,卻在臨平檔案館的資料記載里發現了新方向。“當看到‘枇杷花蛋’的記載時,我就想要重新復刻。”于是,顧靈嬌跟著工坊創辦人、臨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灰鴨蛋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沈建標走街串巷,與工坊里其他灰鴨蛋手藝人一起,走訪村里老人,查詢文化檔案,分析家傳配方資料,經過上百次的調試,終于在傳統灰鴨蛋腌制的基礎上融入枇杷花取得成功,并申報了國家專利。
復刻成功的蠶枇蛋,除了有咸鴨蛋的特性外,因枇杷花的作用,有淡淡的枇杷花的清香,蛋出油多又降低了咸度,口感極好。今年,小顧馬不停蹄,在工坊的大力支持配合下,趕在今年“蠶杷里”之前推出上市,在杭州的25家老刀專賣店每天供不應求,半個多月預定60多萬枚。
眼下端午即將來臨,小顧還通過電商直播等多渠道銷售,預計到端午結束,蠶枇蛋的銷量將突破100萬枚。工坊駐地丁山河村黨委書記沈如標得知情況后特意趕到工坊表示祝賀,稱贊顧靈嬌為鄉村振興上了大分。
塘棲老底子的“蠶杷蛋”,你想嘗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