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印度在 4 月 21 日對中國鋼鐵加征 12% 關稅時,恐怕沒想到僅僅半個月后,中國商務部就用一記精準的 “手術刀式” 反擊,直接刺向其農業命脈 —— 氯氰菊酯。
這場看似普通的貿易戰,實則暗藏著中印博弈的深層邏輯。
印度的 “陽謀”:用低價傾銷絞殺中國產業
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氯氰菊酯生產國,其出口量是第二名的 8 倍之多。但這個 “全球第一” 的光環下,藏著一個精心設計的商業陷阱:
2019 年至 2023 年,印度對華出口的氯氰菊酯數量暴增 75.79%,市場份額從 49.25% 飆升至 71.47%,而價格卻從 89675 元 / 噸暴跌至 51950 元 / 噸,降幅超過 42%。
這種 “量增價跌” 的組合拳,直接把中國氯氰菊酯企業逼入絕境。
以廣康生化(300804)為例,這家國內農藥龍頭企業在互動平臺坦言,過去幾年受印度低價貨源沖擊,整個行業陷入 “越生產越虧損” 的惡性循環。
為了生存,中國企業不得不以低于成本價拋售產品,市場秩序被徹底打亂。
更嚴重的是,氯氰菊酯作為農業核心殺蟲劑,其價格崩盤可能威脅到中國糧食安全
—— 試想,如果國內農藥企業因虧損倒閉,農民將被迫高價進口印度產品,最終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中國的 “隱忍”:在 WTO 規則下等待致命一擊
面對印度的步步緊逼,中國為何直到 2025 年才出手?
這背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 “法律戰”。根據 WTO 規則,反傾銷措施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傾銷行為、實質損害、因果關系。
印度雖然長期低價出口,但中國商務部需要收集足夠證據。
從 2024 年 5 月立案調查,到 2025 年 1 月初裁,再到最終裁定,整個過程耗時整整一年。
這期間,中國企業提交了海量數據,證明印度企業通過 “成本價以下銷售 + 市場份額壟斷” 的組合拳,對中國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國選擇在印度與美國眉來眼去時出手。
2025 年 4 月,印度為討好美國,宣布對 60% 美國商品降稅,并配合美國對中國鋼鐵加稅。
這種 “一邊倒” 的政治姿態,徹底激怒了中國。
此次反傾銷措施,既是經濟反制,也是政治警告:在中美博弈中,印度休想拿中國利益當籌碼。
印度的 “死穴”:71% 的市場依賴與產業鏈危機
印度或許沒想到,自己的 “王牌產品” 早已成為致命弱點。
71.47% 的中國市場份額,意味著印度氯氰菊酯產業高度依賴中國需求。一旦失去這個市場,印度企業將面臨產能過剩、庫存積壓的困境。
以印度聯合磷化物有限公司為例,其被裁定 166.2% 的反傾銷稅率,這意味著該公司產品進入中國市場的價格將翻倍,競爭力蕩然無存。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產業鏈。氯氰菊酯是生產高效殺蟲劑的關鍵原料,其價格波動直接影響下游制劑企業。
印度出口受阻后,全球農藥供應鏈可能出現缺口,而中國企業有望借機填補空白。
廣康生化已經表態,將調整生產策略,抓住市場機遇。這種 “此消彼長” 的態勢,或許會重塑全球農藥產業格局。
未來博弈:從貿易戰到規則戰
此次反傾銷措施,只是中印博弈的一個縮影。數據顯示,自 1995 年以來,印度對華發起 298 起反傾銷調查,是全球最多的國家。
而中國對印度發起的反傾銷案件僅 12 起,這種不對稱的博弈格局,反映出印度試圖通過 “合法手段” 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意圖。
但中國的反擊同樣遵循規則。此次反傾銷措施完全符合 WTO 程序,稅率裁定依據詳實的市場數據。
這種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的策略,既維護了自身利益,又避免了被指責為貿易保護主義。
正如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所言,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無法改變中印貿易增長的大趨勢。
這場關于氯氰菊酯的較量,本質上是兩種發展模式的碰撞。印度試圖通過低價傾銷和政治投機搶占市場,而中國選擇在 WTO 框架內用法律武器捍衛產業安全。
當印度企業因高稅率被迫退出中國市場時,或許會明白:在全球化時代,任何單邊主義的 “陽謀”,最終都將反噬自身。
你認為中國的反傾銷措施能否有效遏制印度的貿易保護主義?
印度可能會采取哪些報復措施?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