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五十二年的離散,換不回一個完整的家
1953年,他在槍林彈雨中消失,家人以為他早已埋骨異鄉;2005年,他拖著半癱的身體回到故鄉,卻發現等待他的不是溫暖的擁抱,而是早已物是人非的現實。
五十二年的時間,他從一個年輕的軍官,變成了一個被世界遺忘的老兵。
家鄉還在,親人也在,但他似乎回錯了時代。
戰爭讓他消失,家人以為他死了
1953年,朝鮮戰爭進入最后階段,雙方早已殺紅了眼,談判桌上吵得不可開交,前線依舊槍炮不斷。
就在停戰前的幾天,張善生接到命令,去偵察敵軍的炮兵陣地。
那時候,他是韓國陸軍中尉,帶著幾名士兵在鐵三角地帶穿行。
結果,命運跟他開了個玩笑。
他們迷了路,整整一天沒吃東西,天黑后又打算嘗試撤回己方陣地,結果半路上遭到了伏擊。
槍聲一響,戰場瞬間陷入混亂,他的右腿被彈片擊中,鮮血直流。
眼看戰敗已成定局,他立刻撕掉軍銜和名牌,試圖掩蓋自己的身份。
家里人收到的消息很簡單——“失蹤”。
在那個年代,戰場上“失蹤”基本等同于戰死,母親聽到這個消息后,當場癱倒,哭得撕心裂肺。
家人等了他幾年,最后只能接受現實,給他立了個衣冠冢。
五十年,他在另一個國度活成了陌生人
被俘以后,張善生被送到了戰俘營。
由于腿傷嚴重,他在醫院里做了四次手術,錯過了戰俘交換的機會。
等他能下床時,戰俘移交早已結束,所有人都回了家,只有他一個人被留下。
隨后,他被送往煤礦勞改。
朝鮮的戰俘政策很明確——你既然留下了,就別想再走。
張善生只能活下去,他隱瞞了軍官身份,假裝只是個普通士兵,這讓他避免了更嚴苛的審查。
由于腿傷無法干重活,他被安排去修理挖掘機。
在礦上干活的那些年,他認識了一位比自己小11歲的朝鮮女子,后來結了婚,生了六個孩子。
雖然成了家,但身份依舊尷尬,他的孩子們成年后只能在農場工作,升遷無望。
他在朝鮮活著,但從未真正屬于這個地方。
年老病重,他的兒子決定送他回韓國
2000年,張善生因中風半身癱瘓,家里頓時陷入困境。
朝鮮的醫療條件極差,連基本藥物都缺乏,家人無計可施。
他的大兒子做了個大膽的決定——送父親去韓國。
第一次嘗試并不順利。
他們偷偷渡江進入中國,找到了一家“專門辦這事”的人家。
對方滿口答應,但很快就露出了真面目——要錢。
張善生的弟弟張善光接到電話后,半信半疑,去找韓國政府咨詢,得到的回復是:“小心被騙。”
遲遲等不到錢,張善生決定自己行動,他跑到當地派出所自首,以為這樣就能被送去韓國。
然而現實比想象更殘酷,他被關了一個月后,直接遣返回朝鮮,再次被監禁。
第二次逃亡成功,他終于回到了“家”
2005年,家人不甘心,又策劃了一次逃亡。
這一次,他們找到了韓國政府資助的脫北者組織。
這些人行動迅速,把張善生安頓在延吉的一處安全屋,并幫他聯系了韓國方面。
臨走前,一名朝鮮族青年為他做了一頓水煮帶魚,他吃著吃著竟然哭了,說:“五十年沒吃過帶魚了,這味道讓我想起小時候媽媽做的帶魚煎餅。”
幾個月后,他終于踏上韓國的土地。
媒體大肆報道,韓國社會震驚——一個被戰爭遺忘的老兵,漂泊五十多年后終于回家了。
回家了,可是家真的還在嗎
回到韓國后,現實卻讓他措手不及。
家還在,弟弟還在,但一切都變了。
五十二年的時間,他的母親早已去世,童年的家園已被拆除,熟悉的人幾乎都不在了。
更讓他心寒的是,他的妻子和孩子還在朝鮮,韓國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接他們團聚。
他想盡辦法寫信、上訪,但得到的回復都是“無能為力”。
與此同時,弟弟一家掌握了他的安置補貼,沒多久就把他送到了廉價的療養院。
媒體曾經熱炒的“英雄歸來”很快冷卻,沒人再關心這個老兵的生活。
幾年前,他在療養院孤獨去世,連個正式的追悼會都沒有。
五十年的等待,換來的只是另一場離別
張善生的一生,像是被歷史扔進了一個夾縫里。
年輕時,他是個軍官,戰場上失蹤,回不了家;中年時,他變成朝鮮的“外來者”,活在一個不屬于自己的國家;老年時,他終于回到韓國,卻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家了。
戰爭結束了,家鄉的房子還在,但屬于他的日子已經過去了。
五十二年的時間,足夠讓一切變得陌生。
他的歸來,不是團圓,而是另一種失去。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