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學教育的征程中,西南政法大學勇立潮頭,積極探索以實踐為導向的法學拔尖人才培養模式。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為法學領域培育出眾多德法兼修的高素質人才,其探索成果引人注目。
從模擬法庭的唇槍舌劍,到法律手語課堂的溫情互動;從涉外法治拔尖班的國際視野拓展,到校企協同育人基地的實戰演練……5月20日下午,來自全國40余家主流網絡媒體記者組成采訪團深入校園,通過實地走訪、現場觀摩與師生訪談,全景式感受這所法學名校如何構建理念與實踐深度融合的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理念引領
構建拔尖人才培養創新格局
教育理念的突破是人才培養創新的邏輯起點。西南政法大學以“分層分類、精準培育”為原則,打造了校級拔尖班與特色班相結合的培養體系,為不同稟賦的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路徑。
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層面,學校設立涉外法治、科技法學、國際新聞與傳播等校級拔尖班,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選拔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進行重點培養。同時,公共法律服務、監察法學、區域國別法治等特色班的開設,進一步細化培養方向,實現“精準滴灌”。為保障培養成效,學校建立了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從組織架構上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從制度層面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在經費投入上給予專項保障,并整合校內外優質師資、科研平臺等資源,形成“四位一體”的保障機制。
在復合型人才培養領域,學校開創國內“法學+”教育的先河。自2019年起,陸續推出“法學+英語”“法學+金融學”“法學+審計”等8個雙學士學位項目,打破學科壁壘,培養“一專多能”的跨界人才。2021年起,更與四川外國語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開展跨校合作,推出“法學+法語”聯合學士學位項目,探索“法學+網絡空間安全”等前沿領域,實現不同高校優勢學科的有機融合。這種“校內交叉+校際協同”的培養模式,推動法學與多學科深度對話,塑造了跨學科人才培養的新范式。
實踐筑基
打造理論與實務融合培養鏈條
實踐能力是法治人才培養的核心維度。西南政法大學以“金課建設”和“項目制教學”為抓手,構建起“課堂-實驗室-實踐一線”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鏈條,著力提升育人實效。
在課程質量提升方面,學校實施“西政金課行動”,秉持“大團隊、大專家、大資源、大視野、大思維”理念,打造五類金課體系。針對科技革命帶來的法律變革,新增《人工智能法學》《數據法學》等前沿交叉課程,將AI、大數據等技術與法學深度融合,培養學生應對新興法律問題的能力。目前,學校已形成類型多樣、覆蓋全面的金課矩陣,為學生提供高品質的知識供給。
在實踐課程改革中,學校開設61門項目制課程,如《庭審技能實訓》《模擬聯合國實訓》等。這類課程以研究項目為載體,將教學場景從傳統教室延伸至實驗室、模擬庭審現場,強調“做中學”的培養理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參與真實法律項目,通過案例分析、庭審模擬等環節,提升法律實務操作能力。同時,《律師核心法律實務》等校外實踐課程的開設,實現了“課堂前移”——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公檢法機關、企事業單位,在真實案件現場開展教學,讓學生直觀感受法律運行的實際生態,深化對國情社情的認知。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開學季,學校七所研究院面向本碩博學生招募科研助理,其中四所研究院特別向大一新生敞開大門。通過跨學科培養、師徒制指導、項目制實踐的組合模式,低年級學生得以提前接觸科研前沿,在真實科研項目中錘煉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階梯式”培養的時間壁壘,為創新人才成長開辟了“快車道”。
學術賦能
培育全周期科研育人生態
學術素養是拔尖人才的核心競爭力。西南政法大學將學術訓練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通過“西政新青年?學術活動月”“博雅菁英計劃”等多維平臺,構建起“啟蒙-提升-突破”的全周期培養體系。
西南政法大學首屆“西政新青年·學術活動月”啟動儀式暨“西政學子學術之星”頒獎典禮現場。學校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毓秀新苗學術沙龍“走進法庭科學”活動現場。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首屆“西政新青年?學術活動月”以“博學、篤行、厚德、重法”為主題,打造立體化的學術交流生態?!安W”讀書會鼓勵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辨能力;“新苗學術沙龍”則讓學生走上講臺擔任主講人,由專家點評指導,這種“學生主導+學術規范”的模式,激發了青年學子的學術主體性,培養其獨立研究能力。數據顯示,活動月期間開展的系列活動覆蓋全校千余名學生,成為校園學術文化的新品牌。
重慶兩江新區人民法院(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人民法院)實習學生合影。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博雅菁英計劃”通過200余場專題講座、職場模擬、社會實踐,匯聚校內外300余位專家學者,為學生提供多元化成長資源。參與學生不僅能接觸前沿學術觀點,更能通過模擬法庭、案例大賽等實戰訓練,提升綜合素養。“篤行”社會實踐項目則引導學生深入基層開展田野調查,在真實社會場景中發現法律問題、解決實際矛盾,實現學術訓練與社會服務的有機統一。
第六屆“中國—東盟法治論壇”現場。學校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西南政法代表隊獲得第二十二屆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全國選拔賽全國季軍(一等獎)。學校供圖 第1眼TV-華龍網發
西南政法大學代表隊榮獲“隆安杯”第十二屆中國高校國際刑事法院模擬法庭競賽(英文)全國一等獎。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在國際學術交流領域,學校構建起“論壇+邊會+學位項目”的立體交流網絡?!爸袊獤|盟法治論壇”吸引中國與東盟國家專家共商區域法治議題,常設的青年學者邊會為學生提供與國際同行對話的平臺,多名學生在論壇上發表學術觀點,展現中國青年學人的風采。依托東盟英才博士學位項目,學校組織本碩學生與東盟國家博士生開展學術交流,通過聯合研究、文化互鑒,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法治人才。近年來,學生在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全國選拔賽、第二十屆“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獲得一等獎,彰顯了學校學術訓練體系的顯著成效。
資源聚合
搭建協同育人共同體平臺
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支撐。西南政法大學以“協同創新”為理念,整合政府、高校、企業、國際組織等多方資源,打造“三位一體”的育人共同體。
西政學生赴歐洲五國國際機構參加國際爭端解決機制寒假研學活動合影。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在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方面,學校依托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與陸海新通道運營有限公司等實務單位建立戰略合作,定向輸送學生實習實訓。同時,推薦學生赴海絲中央法務區等涉外機構實習,通過“定制化”實踐提升跨法域法律操作能力。這種“基地+企業+實習”的模式,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務需求的精準對接。
在產教融合領域,學校與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企業共建涉外法治、智慧司法專業群,聚焦智能裝備、AI產業等前沿領域,將產業需求融入課程體系?!皣H傳播全媒體人才培養產教融合平臺”的搭建更具創新性——通過“國家戰略入教學、產業項目進課堂、一線人員上講臺、專業師資下行業、共創作品齊發聲”的“五位一體”模式,打造集人才培養、產業服務、智庫建設于一體的生態系統,實現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深度融合。
東盟英才博士學位項目授位儀式在西南政法大學舉行。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作為中國-東盟法律人才培養的重鎮,學校依托中國東盟法律研究中心,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柬埔寨司法部、馬來亞大學等34家單位,構建國內最大的區域國別法治人才培養共同體。通過聯合培養、學術交流、競賽集訓等方式,培養了大批熟悉東盟法律體系的專業人才。同時,“中泰法律咨詢中心”“中馬法律咨詢中心”等機構的設立,不僅拓展了法律服務的國際版圖,更將人才培養與區域法治建設緊密結合,形成“培養-實踐-服務”的良性循環。
西南政法大學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師生協作的“法律有聲”聾人群體法律服務項目榮獲第二屆重慶市助殘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學校供圖第1眼TV-華龍網發
從法律手語的特殊群體服務,到涉外法治的國際舞臺角逐,西南政法大學以四個維度為支點,撬動起法學教育的創新杠桿。正如黨委書記樊偉所言:“我們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西政找到成長的賽道,讓法治人才培養真正對接國家戰略、回應時代需求。”這種從理念到實踐的系統性改革,正在為中國法學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書寫著“德法兼修、實踐育人”的新篇章。
作者:郭曉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