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去墓地里要錢!"法庭上,90后青年小王的怒吼,揭開了"父債子償"的現代法律困局。2022年底,老王向摯友老劉借款300萬周轉生意,卻在半年后破產猝逝,留下70萬房產和3.6萬存款。當手持借條的老劉找上門時,甩出一紙《放棄繼承聲明》的小王撂下狠話:"死人欠債與我何干?"
這場看似非黑即白的糾紛,在法庭交鋒中顯露出復雜紋路。老劉手握轉賬記錄與公證書,鐵證如山的借貸關系讓小王"簽名造假"的辯詞瞬間瓦解。更戲劇性的是,小王雖聲明放棄繼承,卻被法院指定為"遺產管理人"——原來《民法典》早有伏筆:即便繼承人放棄遺產,仍需以逝者財產先行償債。最終,法院判決小王須在10日內處置父親遺產抵債,否則面臨強制執行。
這場判決猶如一記法治重錘,敲碎了"人死債消"的僥幸心理。法律既未縱容"父債子償"的封建枷鎖,也未放任"金蟬脫殼"的債務逃逸。70萬房產+3.6萬存款,就是小王需面對的償債天花板,超出的227萬缺口則隨老王入土為安。判決書暗藏機鋒:若小王私自轉移遺產,或將承擔法律責任,這讓"放棄繼承"的算計徹底落空。
耐人尋味的是,老王前妻因2016年離婚成功避險,而傳統認知里"父債子還"的道德大棒,在當代法治框架下被重構為"遺產為限"的精密天平。正如律師剖析:法律不鼓勵"父債子償",但嚴防"死無對證"的信用崩塌。這場風波給所有人上了堂繼承法速成課——放棄繼承不是免罪金牌,遺產管理才是法定義務。
當小王盯著判決書盤算賣房時,老劉望著300萬借條苦笑:半生友情終究敵不過人性算計。或許真正的啟示藏在《民法典》第1161條的智慧里:誠信,才是跨越生死的硬通貨。而吃瓜群眾也該明白——繼承不是選擇題,而是責任傳遞的接力棒,接或不接,法律自有丈量人心的尺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