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是一種選擇
當一個人認為人生是一種選擇時,對人生就采取了主動的態度:原來在“悲觀”和“樂觀”,“向東邊”還是“向西走”,這些是“我”可以說了算的。
這個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的出現,在當時是振聾發聵的。在此之前,很多人認為人生是被動接受安排,比如說被安排學了這個專業、被安排到某一個地方工作,甚至被安排著來到這個世界……
這些想法彌漫著被動氣息,包括人們對“悲觀”和“樂觀”的看法。比如在一個人了解存在主義的說法前,或在知道馬斯克這個觀點前,當情緒抑郁、狀態悲觀時,會覺得好像是命運把自己推到了這里,對現在的狀況是做不了什么的。而一旦這個人開始意識到“悲觀”和“樂觀”只不過是“我選擇的”而已,風景就非常不一樣了:“原來我可以操控”。
這同時也涉及到承擔責任的問題,過去一個人悲觀時,也許會認為另外的人需要對自己負責,比如說爸爸媽媽把自己搞成了一個悲觀的人,但在一個人堅定地相信,“悲觀”和“樂觀”是一種選擇時,責任人就變成了自己,這也為自己變得更加樂觀,提供了可能性,或者說有可能直接讓這個人變得樂觀。
潛意識的“陰謀詭計”
再回到網友的問題。
“總是感覺到累”這種狀態跟悲觀肯定是有一點聯系的。
“總是覺得累”,在潛意識層面的表達是,“因為我沒有辦法看到內心里嬰兒般的、需要照顧的狀態變化,于是就把它轉換成身體的疲勞。這樣別人來照顧我時,我就不會覺得羞恥。”
潛意識通過這樣的“陰謀詭計”,搞定了“既需要別人照顧,但又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樣一個沖突。
當然,關于“累”和“疲勞”還有另外一些解釋,即有人可能希望“我”覺得累,這樣他就能夠向“我”提供幫助。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以幫助“我”為樂趣,如果“我”有問題,他們要幫助“我”;沒有問題,他們要創造問題幫助“我”,所以“我”總是覺得累。這可能是一種對別人“想要向你提供幫助”的愿望的配合,這是“累”的問題在關系中間的理解。
悲觀情緒=悲觀體驗+悲觀認知
這跟悲觀的聯系是什么呢?
從字面意思來說,悲觀是對世事有一些比較消極的看法。我們反復強調的:任何情緒都包含情感體驗和相應的認知的。當情緒變得糟糕時,一定有相應的對事物的糟糕的看法。
但事實上,這個世界是客觀的。它的好和壞跟一個人怎么看它沒什么關系。
比如今天武漢的天氣有點陰,這是個客觀存在,但有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情緒也一樣的陰郁,提不起精神,但另一些人,在今天就覺得挺好,因為沒有像前一段時間那么炎熱。
由此看到,一個人處在悲觀或樂觀的狀態,跟周圍的環境是沒有直接關聯性的。
隨著時間、情景的轉換,人的心情出現起伏,的確是有這種情況。
但通常認為,這種情況下的人,其內在世界受周圍環境的影響程度過于嚴重,這并不是一個舒適的或不那么健康的狀態。相對來說,更健康的狀態是一個人的內在世界不那么容易被外界情境左右。當然,這需要人格的成長,是需要修煉的功夫。
再往前推一點,如果一個人過度地不受周圍環境影響,別人怎么著,他永遠都是一樣,沒辦法共情別人的體驗,這又將被視為人格障礙的一種,比如自戀性人格障礙。
注意,以上三種情況同時包含一個認知,即容易受影響是不好的,而不那么容易受影響是好的。
當我們在腦中接受了這樣的認知后,就會對“悲觀顯得更加深刻、優雅”這種,為悲觀唱贊歌的觀念進行修改,這會促進我們去選擇更加樂觀的態度。
不過,這里仍然存在一種價值判斷,即“悲觀即深刻”、“悲觀顯得更加深刻、優雅”。悲觀是能夠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的,比如有淡淡的抑郁氣質的詩人特別能夠吸引異性。為什么呢?也許這樣可以勾引別人來幫忙:看到你抑郁,就可以對你做什么,把你搞得有點樂觀之后,滿足了“我”的成就感。
我們反過來說,當一個人一天到晚樂呵呵的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會覺得這個人好像有點淺薄、輕浮,反過來,當一個人一天到晚不說話、動作也比較遲緩的時候,就會給人營造深不可測的感覺。但很顯然,這樣的看法本身比較淺薄。
一個人是否深刻,跟這個人是悲觀還是樂觀沒什么關系。很多很樂觀的人,思想也是很深刻的。比如馬斯克就曾經說過:不要總以為我只是有錢,我的思想也是挺深刻的。
我看了之后覺得挺好玩,同時讓我也真的感到了攻擊。我覺得你比我有錢也就算了,在我比較在乎的地方還說你很厲害,這讓我有想跟他拼一拼的感覺。
當我們不再賦予“悲觀以深刻、樂觀以輕浮”這樣的價值判斷時,也會促使我們選擇樂觀。
悲觀,自我意識的選擇
另外,網友的問題還涉及到一個人的自我意向。
自我意向指的是一個人對“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的判斷。具體來說,在生活中,我們不僅會揣度“別人認為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也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自我印象,即“我認為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自我印象有時跟一個人本來的模樣差別很大。
涉及到外表,相對來說,會有較為固定的標準,比如我認為我是一個高大威猛的人,很顯然這跟客觀情況不是太一樣。但涉及到一個人的人格或精神特質時,靈活性就大了。比如我對自己的自我印象是,同時我也希望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悲觀的人”,這是一個對自己極大的消極暗示。
精神分析最在乎的,或者我個人最在乎的,就是一個人每天自我功能運作的時候,是否有效率,這個人是否能夠通過自我功能的運作得到他想得到的東西,不管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
很顯然,一個人樂觀的時候,自我功能運作的水平是處在比較高的狀態,他可以很有活力地設定目標、完成目標。這種狀態會讓一個人進入到好情緒的良性循環。但當一個人悲觀的時候,就會完全不一樣,很顯然,自我功能的運作是處在比較低的水平上,他不可能很有活力地工作,不可能熱情地結交朋友等等。當我們選擇了這種悲觀后,會形成一個壞情緒的惡性循環,這種悲觀如果持續循環的話,最后的盡頭是什么,就不多說了。
所謂的打雞血,“我狀態有點不好,請給我打300毫升雞血”,“我”就從一個悲觀的人變成了樂觀的人。為什么要打雞血?就是我們想使自己自我功能的運作處于一個比較高的水平上,讓自己更加樂觀。
2025年度曾奇峰動力學解釋訓練營
即將開課
如果你對曾老師的解釋著迷
來跟曾老師混半年吧!
含“曾”量100%
相約每周二上午10點
內心最隱秘的角落
將被照見
給自己半年的時間
傾聽自己 理解自己
曾老師將與你一起
用解釋遇見你不知道的自己
有限席位等你來
長按掃碼,添加助理了解詳情哦!
↓ ↓ ↓
BREAK AWAY
01
02
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