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取材于權威資料,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毛主席曾有過三段婚姻生活,因戰爭等原因,他曾多次經歷失去子女的痛苦,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訥長大成人。
毛岸英小小年紀,便和母親楊開慧一起被反動軍閥關在監獄里,親眼見證了英雄母親在獄中的頑強斗爭。
楊開慧犧牲后,毛岸英和毛岸青又被送到上海,兄弟倆曾在這里不幸流落街頭,直到1936年,黨組織才重新聯系上了岸英、岸青兄弟倆,并想辦法將他們送往蘇聯。
毛岸英童年時漂泊、流浪,長大一些后又遠在國外生活,沒有陪伴在毛主席身邊長大。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他又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毛岸英的犧牲,是毛主席一生深埋于心底的悲痛。
多次承受失去子女打擊的毛主席,心中難免產生對子女虧欠的想法,為此,他盡一切所能彌補。關心孩子們的健康、生活,關注他們的學習、工作,更重視他們的成長。
在這一過程中,毛主席對子女的要求十分嚴格,他不因子女童年生活充滿苦難就萬般溺愛,反而教育他們要夾著尾巴做人。
毛岸英和毛岸青遠在蘇聯留學期間,毛主席通過書信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不僅教導他們注意讀書的方法和內容,還重視培養他們的品德、心性。
雖然每次在信中都會提出一些獨到的建議,像所有普通的父親一樣對兒子們寄予期望。但每每在最后,他又總是尊重他們,把自己置于與他們平等的位置對話。
毛岸英每次收到父親來信后,也逐漸有了一個習慣,將父親寫的一些話語摘錄在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鼓勵自己。
雖然在父親身邊的時間并不長,但毛岸英卻深受他的影響,嚴于律己,不為親徇私。新中國成立后,舅舅曾向他提出想要為自己在長沙安排一份工作。
毛岸英收到來信后,直言“這種思想已經極端落后,替舅舅感到慚愧”,并拒絕了舅舅的請求。在回信中,毛岸英還在最后鼓勵舅舅從頭做起,從小處干起。
當年毛岸英提出要去朝鮮戰場時,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而岸英犧牲后,毛主席也只是默默承受著喪子之痛,只無奈說出一句“誰叫他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呢。”
毛岸青從小跟著哥哥長大,在上海流浪期間,因為遭到毒打,留下了頭疼的毛病。岸英犧牲的消息,對毛岸青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刺激,他一度舊病復發,被送往蘇聯治療。
他曾多次跟身邊人說“看到哥哥了”,一直到去世,他都沒有忘記哥哥毛岸英。
在蘇聯治療期間,岸青獨自一人,不僅要與病魔作斗爭,而且心情也十分郁悶。直到1955年,毛岸青才回到大連療養。
1957年夏,毛主席還曾來到大連看望兒子,見他身體有所好轉,毛主席一直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地。
1960年,毛岸青和邵華結婚。兩人也曾在婚姻生活中有過磕磕絆絆,作為父親的毛主席,在這時為他們提供了很大幫助。
毛主席十分理解邵華,他曾給邵華回信,鼓勵她“多讀《上邪》”,并勸慰她“少些女兒氣,加一點男兒氣。”
毛主席沒有直接點出這對小夫妻之間的矛盾,而是通過一種巧妙的方式,將做人處世的道理告訴兒媳:
“既要以事業為重,又要堅信美好的愛情可以成為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家庭中的糾葛和煩惱的武器。”
在毛主席的引導下,邵華漸漸開朗起來,為人處世也更加豁達、從容。她對丈夫也更加關心體貼了。
李敏和李訥都出生在延安。李敏4歲時便被送到了蘇聯,在母親賀子珍身邊長大。直到1949年,李敏才回到了毛主席身邊。
雖然童年生活缺失了父親的陪伴,但幸運的是,李敏在父親身邊度過了幸福的青少年時代。
毛主席并沒有對李敏有特別的待遇和偏愛。剛回國時,李敏對中文還不熟練,好不容易補完了現代漢語,毛主席又要求她學好古代漢語,直言“不學好古文怎么能夠了解中華文化呢?”
于是,李敏開始通讀中文版的四大名著,并漸漸吃透了它。
李訥是毛主席幾個孩子中唯一在毛主席身邊度過完整童年的孩子。她的到來給毛主席帶來了很多快樂和幸福。但他同樣對李訥要求嚴格,要求她經風雨、見世面,不能搞特殊。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李訥一直在學校吃大鍋飯。吃不飽的她臉色一度很難看,衛士去看望她時,甚至以為李訥生病了。
得知她是因為太餓了才會這樣,衛士十分心疼,想辦法給她帶去了一包餅干。
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后,大發雷霆,“我已經三令五申了,為什么還要搞特殊?”
此后,李訥一直跟同學們一樣,吃大鍋飯。
1976年,毛主席逝世,舉國同悲。此后,每年毛主席的誕辰紀念日和逝世紀念日,毛岸青、李敏、李訥都會不約而同帶著各自的家人來到毛主席紀念堂。
1986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誕辰93周年紀念日。盡管天氣寒冷,但毛主席紀念堂前還是排滿了前來瞻仰毛主席遺容的人。
10點整,毛岸青帶著一家人來到了毛主席紀念堂,他們與幾名毛主席生前身邊的工作人員簡單寒暄了片刻后,才緩緩走進紀念堂。
邵華和毛新宇攙扶著毛岸青起身,一家人靜靜地凝視著躺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許久,他們才離開瞻仰廳。
不過,毛岸青一家人并沒有馬上離開,他們在紀念堂西大廳與十幾名故人熱切地交談著,既互相寒暄,詢問近況,又共同回憶起了與毛主席相處的點滴往事。
半個小時后,毛岸青一家乘車離開了紀念堂。
11點左右,李敏一家人來到了紀念堂。這次,李敏沒有來,孔令華帶著兒子孔繼寧走入紀念堂獻花,瞻仰遺容。
據紀念堂的工作人員介紹,李敏很少來,一般都是她的丈夫孔令華和兒子出面。
而李訥和丈夫王景清早在昨天便已經提前來過,他們是乘坐公共汽車來的,然后規規矩矩地排在群眾隊伍中,等待著入場。后來還是工作人員發現了他們的身影。
雖然毛岸青、李敏和李訥每逢重要節日都會來紀念堂瞻仰毛主席遺容,但由于諸多復雜的歷史原因,有關方面和3個家庭“有意”將來紀念堂的時間錯開。
1987年,在毛主席誕辰日和逝世11周年紀念日這天,三家依舊選擇了錯開時間來紀念堂。直到1989年12月26日,在紀念毛主席誕辰96歲紀念日這天,三家才第一次同時來到紀念堂參加活動。
李訥在見到毛岸青后,親切地拉著他的手,并叫著“哥哥”。
此后,毛岸青一家的隊伍越來越龐大,毛新宇也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每年來紀念堂已經成為了慣例。
1999年,孔令華不幸逝世,原本深居簡出的李敏露面的次數也變得越來越少。但她的一雙兒女已經成長起來,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
如今,每逢紀念毛主席的重要活動,我們都能夠看到毛主席后人們齊聚一堂的場景。
參考資料: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7期、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中新網、書摘報、中國政協新聞網、《人民日報》2007-03-25、環球網、江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