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華北氣溫坐過山車,剛冒頭的小麥苗遇上倒春寒。清明過后本是莊稼拔節好時候,可低溫一凍,嫩葉蜷曲根須也受影響。村里王老漢蹲在地頭直嘆氣,去年暖冬種得早,如今苗情雖壯卻怕凍。
“霜前冷,雪后寒”,老輩人靠看云識天預警,現在手機上氣象預報更準了。但光知道要降溫還不夠,麥苗咋護才是關鍵。有的農戶想著等天晴升溫,結果耽誤了最佳防護時間。
東北往年這時候也防霜凍,咱華北麥田得學些巧法子。傳統辦法里熏煙增溫有效,不過得注意防火,別在風大的地塊用。
地膜覆蓋能擋寒氣,可小麥長得高了,地膜咋鋪才不壓苗?
農技站老李說,現在有防凍劑噴施,配合中耕松土效果更好。
去年河南有村子沒及時應對,畝產減了一成,這事可得記牢。我個人覺得,土辦法結合科學招,護苗才更有把握。南方這會兒雖沒寒潮,可接下來梅雨季排水準備做了嗎?
咱種地靠天吃飯,但不能被動等天,提前準備才是硬道理。
村里合作社這兩天在調運防寒物資,缺啥趕緊去登記。要是拿不準自家田該咋弄,趕緊聯系鄉鎮農技員上門看。永久基本農田里的麥苗更得護好,這可是咱的口糧田。
有人覺得麻煩不想折騰,可等到苗凍壞了再后悔就晚了。不同地塊苗情不一樣,弱苗得額外補點磷鉀肥增強抗寒力。
夜間低溫最傷苗,傍晚澆水能提高地溫,這法子老把式都知道。大棚育苗的農戶別忘了加固棚架,防風同時也能防霜。現在手機上能查逐小時天氣預報,定好鬧鐘看低溫啥時候到。
村里張嬸昨天就把草木灰撒在了麥壟間,說既能防寒又能補鉀。科學解釋說,覆蓋物能減少地面熱量散失,和蓋被子一個道理。
咱不要求全用新法子,但老經驗也得跟上新情況。
接下來一周還有兩股弱冷空氣,護苗得打持久戰。種子站現在還有抗寒品種的余種,補種來得及的地塊趕緊換。別小看這幾度的溫差,做好了畝產多收百八十斤不是難事。
農業保險也得留意,要是真遭了災,及時報案能減少損失。
說到底,種地就得盯著天氣節奏,該出手時別猶豫。現在就去田里看看苗情,拿不準的地方拍個照問農技專家。
記住了,莊稼不會說話,但咱們得主動給它們撐腰。
護好這茬苗,秋后的糧倉才更踏實,這話錯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