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一開口就得說一句:在南京軍區能把許世友“摁住火”的人,真不多。
不是他脾氣不好,而是這人天生有股子“沖勁兒”,干啥都不服輸,遇事從來都是往前沖的主。
可你別以為他橫,就能隨便來。
中央那邊也不是沒看出來他這股勁兒,干脆一口氣給他配了七個政委。
七個,不是一個兩個,是整整七個。
為啥會這樣呢?
1963年,南京那邊軍政結構有了點變動。
許世友已經在這兒當了好幾年司令,軍區的事基本都聽他的。
可上頭覺得,這樣下去不成,得有點“平衡”。
于是七個政委一來,有在地方干得不錯的各省書記,也有專門盯軍區工作的。
可真正天天跟他打交道,管日常的,就仨人——唐亮、肖望東,還有剛從別處調來的杜平。
這仨人里頭,前兩個都待不了幾年:唐亮身體出了點狀況,1964年就休息去了;肖望東調去文化部,換了條路走。
到最后,留下來的,只有杜平一個人。
這時候的南京軍區,說白了就是倆人運轉:許世友掌大盤,杜平兜細節。
搭檔這事,說好聽是并肩作戰,說不好聽就是磨合和忍讓。
可這倆人,還真就搭了整整十年。
為啥能搭那么久?
許世友這個人,打仗那是一把好手,論戰功沒人說他不行。
可就是心直口快,脾氣火爆,得罪人也不稀奇。
原來軍區里的副參謀長王德,有回給他貼了大字報,說他不適合當司令。
這話擱誰身上都扎心,更別說許世友這種不認輸的性子。
最后王德轉業去了地方,后來再回軍隊,也沒再踏進南京軍區一步。
再說杜平,他不是那種張揚的人,但也不是沒主見。
他跟許共事,知道自己哪兒該說話,哪兒該閉嘴,啥時候該硬,啥時候該緩。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有人問他為啥能跟許合作那么久,他就一句話:“他是司令,我當他是兄長,是領導。”這話不是奉承,是他真這么做的。
1967年那會兒,許世友去北京開會,軍區臨時由王必成、林維先、鮑先志三人管。
這仨人也不是外人,跟許共過事。
但許回來一看,軍區里頭的事弄得他不滿意,沒兩下,這三人就被調走了,各奔東西。
要說許世友記仇也行,反正他幾十年都沒放下這茬。
林、鮑后來都沒事了,唯獨王必成,一直沒能再和許緩過來。
杜平在這期間,始終保持低調。
他不跳出來當“和事佬”,也不添亂,更不站錯隊。
他知道局面復雜,許世友那邊得有人撐著;軍區上下也得有人能壓住場子。
他就這么一手穩著,一手撐著,一干就是十年。
可時間一久,麻煩也就出來了。
到了1973年底,中央拍板,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
說到底,是覺得有些軍區一把手坐太久了,下面的人壓不住,光政委說話沒人聽,形成不了制衡。
南京軍區也在這個調整里頭。
許世友調走那天,杜平親自送他去機場,飛機飛廣州,他目送了全程。
旁人看著是送別,其實是十年搭檔的一個交代。
送走許世友,南京軍區換了新司令——丁盛。
這時候,有人開始動心思了,說要“揭揭老底”,查查許世友在任時的事。
杜平那時候頂住了壓力,不讓人亂來,可結果他自己也被“處理”了,職位沒了。
直到1977年才恢復過來。
你要說杜平吃虧嗎?也不見得。
他沒被打倒,也沒背鍋,反而在關鍵時刻守住了底線。
許世友雖說強勢,但對杜平也不是沒感情。
能堅持十年無沖突,不是靠誰忍誰,而是兩個人都有分寸,一個張,一個弛。
軍區不是講情分的地方,是講紀律、講規矩的地方。
可規矩之下,也有情義。
杜平守的是規矩,也顧的是人情。
他不是那種拍胸脯說“我跟他鐵”的人,但他做的事,說明了一切。
許世友有戰功,有脾氣,有強硬的作風。
杜平有腦子,有臺階,有人情世故。
他們倆能共事十年,不是因為性格相合,而是因為目標一致。
一個管打仗,一個管人心,誰也不搶誰的活兒,誰也不壓誰的風頭。
后來有人說,在那種年代,能這么搭班子,不容易。
是的,不容易。
但也正因為不容易,才顯得這段搭檔特別不一般。
這事兒說到底,其實就一句話:不怕你有性子,就怕你沒分寸。
許世友有性子,杜平有分寸,倆人剛好對上了。
參考資料:
中共中央軍委檔案館《1960-1975年中國軍政高層調研資料》
《杜平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版
《許世友年譜》,軍事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人事調整紀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