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馬牛不相及”,形容事情毫不相干,這個成語我們經常使用,但一細想,“風”字是什么意思,這個成語便讓人困惑不已。
不僅我們困惑不已,古往今來的學者也困惑不已,從這個成語誕生至今,解釋層出不窮,但都讓人覺得很是牽強,很難有一個讓人徹底信服的解釋。
“風馬牛不相及”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即《齊桓公伐楚》一篇: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僖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率領著諸侯的軍隊入侵蔡國,蔡國崩潰,于是接著攻打楚國,楚成王派遣使臣來到軍中,對齊桓公說:“您在北海,我在南海,我們風馬牛不相及,沒想到你竟然來到了我的國土上,這是什么原因?”
從前后文的語境,可以推測出,楚使說“風馬牛不相及”,是指齊楚兩地相隔很遠,毫不相干。可是,“風”字具體是什么意思,卻讓人摸不著頭腦。
對這個成語的解釋,大約有以下幾種:
一、“風”即情。詞語 “風流、風趣、風月、爭風吃醋”等都是這種用法。在“風馬牛不相及”中,“風”活用為動詞, 即發情, 這就是雌雄相誘。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引服虔注云:“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
牛馬不同類,有生殖隔離,讓牛馬跨種族雌雄相誘,是不可能成功的。這一說法看起來很合理,但在外交場合說這么粗俗的比喻,實在讓人難以相信。
二、“風”仍為雌雄相誘,但不是牛馬跨種族相誘,而是說兩國相距太遠,牛馬無法相誘。
三、“風”為“走失”。兩國相距遙遠,即使牛馬走失,也跑不到對方的國土上去。
《尚書·費誓》:“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馬牛其風”與“臣妾逋逃”結構相同,因此推測“風”與“逋逃”意思相近,意為“走失”。
四、“風”為“風向”。
明末張岱《夜航船》:“馬喜逆風而奔,牛喜順風而奔,北風則牛南而馬北,南風則牛北而馬南,故曰‘風馬牛不相及’也。”
張岱的這種說法,不知有什么根據。
五、“風”為“風速”,風速之快,牛馬不及。
六、“風”通“放”,放牧之意。“及”為“相誘”。放牛馬于野,牛馬不會跨種族相誘。
七、用八卦解“風馬牛”,風為巽卦,方位指東南,馬為乾卦,方位指西北,牛為坤卦,方向指西南。“風馬牛不相及”,指這三個方向并不挨著,毫無關系。
八、重新斷句,將楚使的話斷句為:“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意為:“您在北海,我在南海,只有這風(能吹到您那里),牛馬都走不到你那里去。”
這么多種解釋,但都覺得有些牽強,你最認可哪一種解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