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戰國晚期,中原大地戰火紛飛。諸侯紛爭愈演愈烈,秦國憑借商鞅變法后的強大國力,不斷蠶食周邊國家。名士蘇秦提出合縱,即聯合六國一同抗秦,屈原積極參與此事,與蘇秦一起促成楚、齊、燕、趙、韓、魏六國君王齊集楚國的京城郢都,結成聯盟,并使懷王成了聯盟的領袖。六國合力猶如鐵壁銅墻,自此秦國再不敢輕啟戰端。也因此屈原得到了楚懷王的重用,任他左徒官職,很多內政、外交大事,都憑屈原做主。
屈原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楚國看起來要蒸蒸日上,誰料暗流已在宮闈涌動。楚王對屈原的重用和屈原推行的新法遭到了貴族們的嫉恨,特別是楚公子子蘭,他們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他奪斷專權,根本不把懷王放在眼里。挑撥的人多了,懷王對屈原漸漸疏遠。
楚國拉攏其他五國結盟,這件事成了秦國的心腹大患,秦國一直希望找一個突破口,拆散六國聯盟。聽到屈原和楚王失和這個消息,秦王趕緊把相國張儀召進宮來商量。張儀認為六國中間,齊楚兩國最有力量,只要離間這兩國,聯盟也就散了。他愿意趁楚國內部不和的機會,親自去拆散六國聯盟。
秦王很高興,給了他一批錢財和珠寶用來疏通門路。張儀假裝辭去秦國相位,還將相印還給了秦王,做足了辭官的假象,然后來到楚國。
張儀先去游說屈原,勸他放棄和另外五國的聯盟,同秦國結盟,屈原不為所動。立馬又去拜訪公子子蘭。"您想啊,"他捻著胡須循循善誘,"要是沒了六國聯盟,屈原不過是個耍嘴皮子的書生,而您才是楚王真正的左膀右臂啊!"這這些話正中子蘭的下懷,兩個人一拍即合。有了子蘭的首肯,張儀很快就得到了楚國其他貴族的信任和支持。
通過子蘭的引薦,張儀見到了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張儀投其所好,獻上一對價值連城的白璧,鄭袖心花怒放,爽快地答應了張儀的要求,促成楚國和秦國結盟。他們認為,只要楚懷王不再相信六國聯盟的牽線人屈原,那么聯盟就不攻自破了,只要六國聯盟破裂,那么楚國就有了和秦國結盟的可能。
不過要讓楚王對屈原徹底寒心,總得想個周全的法子。這天子蘭領著張儀見楚懷王,張儀勸懷王說,和齊國等弱小國家結盟,不如和強大的秦國結盟,只要楚國愿意聯盟,秦國可以把六百里土地送給楚國。楚王信以為真,大喜。鄭袖借機說:“聽說張儀前段時間找過屈原,屈原想要他的一對白璧,張儀沒給,不知道屈原會不會反對呢?”
第二天,楚王設宴,商議秦楚結盟之事,屈原不知道有計,果然大力反對聯盟,說道:“不可解散六國聯盟,秦,虎狼之國,不可信!”楚懷王想起昨天鄭袖說的話,憤怒地斥責他:“難道在你眼里,六百里土地比不上一對白璧嗎?”然后讓人把屈原趕出宴會,從此再也沒有召見過他。
屈原眼看著自己心血散盡,失去了聯盟做依靠,楚國無異于羊入虎口,離亡國也就不遠了。屈原滿腔的憂憤無處發泄,于是寫了一首長詩《離騷》。
想不到這首詩成了子蘭他們污蔑他的口實,說他詩中稱楚王像夏桀和商紂王一樣是個昏君。楚懷王大怒,撤了他的官。屈原從此離開郢都,流放到了漢北。
屈原心中憂愁憔悴,彷徨于川澤之間,游蕩在平原丘陵之上,向蒼穹發出呼號,仰面嘆息。有一天,他在一座古廟里的墻壁上,看到各種天地神靈與古代圣賢的壁畫故事。這些圣賢故事觸動了他的心事,于是寫下了詩歌《天問》。
這邊楚懷王聽信讒言,斷了和齊國的聯盟,一邊派使者與齊國解除盟約,一邊派使者跟著張儀到秦國,好接收他允諾的六百里土地。
張儀回到秦國后假裝從車上掉下來受傷,一連三個月沒上朝,不見楚國使者。楚懷王以為這是與齊國斷交不徹底的原因,于是派勇士宋遺到齊國辱罵齊宣王,齊宣王大怒轉而與秦國締結盟約。
張儀得到消息,六國聯盟確實解散了,才肯出來和楚使見面,笑著說:“我當時說的,是要把自己的六里封地送給楚國,國家的土地怎么能說送就送出去呢?”楚使目瞪口呆,但是也無奈,只好兩手空空地回去了。
楚國使者回國后將此事轉告給楚懷王,楚懷王得知被騙后大怒,立刻派兵攻打秦國。秦國聯合齊國,對楚國前后夾擊。楚國難以抵擋,漢中地區很快成了秦國的了。
楚懷王這時想起了流放漢北的屈原,派人立刻召他回來,出使齊國,想要修復兩國的關系。
齊王對楚國的背信棄義格外惱怒,氣得吹胡子瞪眼。但出于對屈原的敬重,到底還是咬咬牙撤了兵。
這邊剛跟屈原談完撤兵的事兒,那邊就傳來秦楚和談的消息。屈原心里咯噔一下,生怕又是個圈套,急吼吼往回趕。路過楚國云夢地區時,見到百姓們正在追悼戰爭中陣亡的將士。屈原深受感動,也下車一起祭拜,并痛斥“奸臣誤國!”于是在神位前寫下了《國殤》。
屈原要回國的消息傳到楚國郢都,公子子蘭嚇得直蹦跶。他趕忙對鄭袖說:"快去跟大王說,屈原在外頭散布謠言,說咱害得將士們白送命,這會兒回來怕是要算賬!"
鄭袖抹著淚跑到楚王跟前哭訴:"大王您聽聽,屈大夫在老百姓跟前哭訴,說陣亡將士的冤魂都要找咱們索命呢!"懷王第二天就下了指令,讓屈原不必進宮,馬上赴任三閭大夫。
屈原前腳剛走,楚國后腳就變了天。秦國瞅準時機,對著楚國就是一通猛打,一口氣搶走了楚國八座城。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突然收到秦王來信,說要在武關見面商量"怎么永遠和好"。
這時候屈原拼命攔著不讓去,可懷王就像吃了秤砣鐵了心,非要單獨赴約。結果剛到武關地界,就被秦國埋伏的軍隊直接扣下,押著往咸陽送。這一趟會面,可真謂是羊入虎口。
楚都郢城接獲消息后,鄭袖立即扶持太子熊橫上位,是為頃襄王,并任命子蘭為令尹,壟斷軍政大權。屈原趕回都城冒死諫言新君應重修六國合縱之約,集結諸侯之力迎歸懷王。然子蘭一黨充耳不聞,蓋因當年正是這群佞臣蠱惑懷王孤身赴武關會盟,害怕懷王歸來清算舊賬,更畏懼與虎狼之師的強秦正面沖突。
他們把屈原趕出郢都,還不許他回來。過了三年,頃襄王突然收到秦國消息,說懷王已經死了。原來懷王到了咸陽后,秦王逼他交出黔中之地,懷王死活不答應,結果被軟禁起來。
關了整整一年后,懷王趁看守不注意逃了出來,一路跑到趙國邊境。可他當年老是破壞合縱盟約,把其他五國都得罪光了,趙國人還在記仇,根本不讓他進城。懷王只好調頭往南跑,打算投靠魏國。沒等他走到魏國,秦軍追兵就到了,又把他押回咸陽。懷王氣得當場吐血,病懨懨拖了一年多,最后窩火生病,憋屈致死。這會兒秦國只能把他的尸首送回楚國。
在楚懷王的靈柩跟前,屈原哭得撕心裂肺。他再次跑到宮里求見頃襄王,說得趕緊聯合其他國家,一起發兵打秦國。可頃襄王根本不搭理他,他就跪在宮門口,白天黑夜地干嚎。
鄭袖娘娘實在受不了這動靜,打發子蘭去轟人。屈原瞪著通紅的眼睛罵人:"當初是誰讓大王去秦國送死?你身上流的還是楚國血嗎?你就是秦國的奸細!楚國老百姓吐口唾沫都能淹死你!"
子蘭回去后,就把這些話添油加醋地告訴了鄭袖。鄭袖一聽就火了,馬上求見頃襄王,逼著他撤了屈原的官職,還把他趕到江南去,永遠不準再回郢都。
屈原心灰意冷,痛恨秦國的同時,也恨這些將會毀掉楚國的人,他回到家鄉后,給楚懷王設立了靈位,在悲痛與對昔日楚國的懷念中寫下了《招魂》。
屈原流放南方后,整天抑郁不已。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傳來,屈原知道楚國要亡了,已經無力回天了。他踉蹌著走到汨羅江邊,望著江水里自己蒼白的倒影,自言自語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萬念俱灰之際,他抱起塊石頭,一頭扎進江里,再也沒上來。
屈原熱愛楚國和楚國的百姓,一生都忠于自己的國家,卻一生坎坷,屢次遭受小人的誣告和陷害,一次又一次地被楚懷王不信任、驅逐,難能可貴的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復興楚國。屈原也曾悲痛失望,但每一次所受的委屈,最終都化作他下一次投身復興楚國社稷之路的動力,這就是我們追憶了幾千年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但他的愛國情懷和文學才華卻永遠閃耀在中國文化的星空中。他的作品和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用端午節來懷念他,也希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