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盡弓藏(niǎo jìn gōng cáng),意思是鳥打完了,就將弓收藏起來;比喻事情成功之后,出過力的人就被拋棄。成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注:成語“兔死狗烹”亦出自該典故。
春秋后期,吳越兩國的斗爭日益激烈,越王勾踐在“會稽之戰”中被吳王夫差擊敗,被迫向吳乞和。此后,越王勾踐在大臣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一面向吳王夫差稱臣納貢,進獻美女、寶物,削弱夫差的警惕;一面暗中積聚力量,提升軍事實力,為復仇做準備。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對越國失去警惕之心的吳王夫差,率領吳國精兵北上參加“黃池會盟”,僅留老弱與太子留守國內。
得知消息,已經臥薪嘗膽十余年的越王勾踐,向范蠡詢問是否可以出兵攻吳,范蠡認為時機已到,同意出兵。
早已為攻吳做好了充足準備的勾踐,立即征發善戰水兵兩千、精銳士卒四萬、近衛軍六千,舉傾國之力兵分三路大舉攻吳。吳國由于國內空虛,無力抵抗越國大軍,防線全面潰敗,勾踐僅用十余日,便攻破了吳國都城,燒毀姑蘇臺,俘虜了太子友、王孫彌庸、壽於姚等,并隨后將太子友處死。
吳國派人向吳王夫差告急,夫差擔心消息泄露,會被參加會盟的諸侯得知,遂將七個報信的使者全部處死。直到“黃池會盟”結束,夫差這才緊急回國,派人向勾踐送去厚禮請求議和,勾踐雖然大敗吳軍,但也認為目下無力滅吳,遂同意與吳講和。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趁著吳國連年天災、兵疲民饑、軍隊分散的有利時機,越王勾踐經過數年籌備后,再度大舉攻吳,并于同年三月大敗吳軍于笠澤。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秋,越王勾踐對吳國發動總攻,于同年十一月包圍吳國都城。周元王三年(前473年),在歷經三年的圍城戰后,越軍終于攻破吳都,吳王夫差自縊而死(另說伏劍而死),吳國滅亡。
滅吳之后,越王勾踐率兵北上中原,大會齊、晉等諸侯,向周天子進獻貢品,從而稱霸中原。范蠡則因多年輔佐之功,被拜為上將軍。
返回吳國后,范蠡認為自己聲望太高,而勾踐為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遂上書向勾踐請辭說,“臣聽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昔日君王受辱于會稽,臣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報會稽之恥。如今既然已經雪恥,您就當臣已經為會稽之恥而死了吧。”
離開越國之后,范蠡寫信給文種說,“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意思是說,飛鳥被射盡,良弓便會被藏起來;狡兔以死,良狗便會被烹殺。勾踐此人長得脖子長而嘴像鳥喙,這種人只可共患難而不可共享樂,你最好盡快離開他。
文種看過信后,雖然不愿就此放棄好不容易獲得的富貴榮華,但內心深處還是警醒了起來,自此以后開始稱病不朝。然而縱使如此,仍然有人在越王勾踐面前進讒言,言稱文種陰謀作亂。勾踐初時還不太信,但隨著進言之人越來越多,也不免疑心大起。
最終,勾踐派人賜劍給文種說,“當初你教我伐吳七術,寡人僅用了其中三種便擊敗了吳國,其余四種還在你那里,你就替我去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種策略吧。”文種怎能不明白勾踐的意思,無奈之下只能引劍自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