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鹿”有你,共同守護生態文明
2025年5月22日是第25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萬物共生 和美永續”,呼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創和美永續之路。今年也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五年來,內蒙古緊緊圍繞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持續加大重要生態空間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力度,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
1
梅花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梅花鹿共有16個亞種,全球范圍的總量尚未被系統評估,但整體情況不容樂觀。在中國,野生梅花鹿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對象,野外種群的數量可能不足1000只,且種群分布較為零散。梅花鹿是中國最早開始馴養的鹿種之一,目前,全國范圍內的存欄量約為100萬頭。經過長期的人工選育,已培育出多個品種。
2
馬鹿(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馬鹿在中國尚有一定數量,在黑龍江和吉林可能有近10萬只,但由于過量獵捕幼仔和棲息地的喪失,也逐漸產生危機,尤其是在新疆,塔里木的野生種群已經由15000只下降到4000-5000只;阿爾泰馬鹿由20世紀70年代的10萬只下降到4萬只左右;野生天山馬鹿則正以每年3000只左右的速度銳減。
3
麋鹿(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麋鹿是一種僅限于第四紀中后期的動物,從已知的190多個麋鹿化石出土地點確認,歷史上麋鹿的分布區西至山西的汾河流域,北至遼寧的康平,南到浙江余姚,東到沿海平原及島嶼。自然因素、麋鹿自身的因素是麋鹿分布區逐漸縮小、數量減少的原因,而人類活動的干擾是麋鹿走向野外滅絕的決定因素。麋鹿作為野生種群早已絕跡多年,但在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和中國林業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世界上首先建立了完全擺脫對人類依賴、可自我維持的麋鹿野生種群,結束了數百年來麋鹿無野生種群的歷史。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條違反狩獵法規,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進行狩獵,破壞野生動物資源,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并予以實施;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采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內蒙古自治區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促進條例》第二十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濕地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制度,嚴格濕地用途監管,建立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機制,預防和控制人為活動對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加強濕地污染防治。
第八十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協調工作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加強對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棲息地的保護,定期開展區域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和評估。
《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第十一條嚴格保護野生珍貴動物、植物和益獸、益鳥、益蟲。對國家規定保護的一、二類野生物,禁止捕獵;三類保護動物的捕獵,要由自治區林業部門統一安排,嚴格控制。凡是禁獵禁采的野生動植物,商業、供銷部門不準收購。
編輯 | 包鐵新媒體工作室 楊晨
審核 | 王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