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來鳳山那仗,真不是人打的
第54軍打來鳳山那天,天剛亮。
山不高,一百多米,可就是這么一塊地方,把幾千號人困在了槍口底下。
按理說,這地方不該這么難啃,可問題是,日軍把整個山頭掏空了,做成了一個鋼鐵疙瘩。
他們不傻,碉堡全修在反坡,炮打不著,人一上去就落進射擊孔的交叉火力里。
第一天,隊伍上去了三撥,幾百人倒下,連山腳都沒摸到。
打了個寂寞。
那時候軍里頭方天說得算,黃埔出身,按書上打仗,講究正面進攻、火力壓制。
他讓預備第二師打頭陣,還配了兩個山炮連。
說是按部就班,層層推進。
但書上的圖紙遇上山上的鐵絲網,就不太管用了。
人一沖上去,日軍的機槍、手雷就跟不要錢似的招呼上來。
工兵去剪鐵絲的,剛彎下腰,炸得滿地都是。
那種時候,誰還顧得上戰術圖紙,命都吊著。
副軍長闕漢騫看著人一批批倒下,臉黑得嚇人。
他說不行,這么打,全軍都得搭進去。7月中旬的一個晚上,軍部開會,他當場撕了作戰地圖,聲音震得連外頭的崗哨都聽見了。
他說,這山不是靠轟炸就能啃下來的,要換打法。
他提的點子不復雜,但沒人敢輕易試。
他說日軍的碉堡看著密,其實每個點人手很少,最多一個小組,防線就是靠布局硬撐。
他一邊讓偵察兵連夜摸清12個關鍵點,一邊召集敢死隊小隊長開小會。
意思很明確:別傻沖了,換成夜里爬上去,一點一點咬。
21號深夜,工兵營長張祖武帶了幾十號人,從北面絕壁爬上山。
繩子一根根拉,炸藥包吊上去,專炸日軍通風口。
那時候山上靜得能聽見風吹鐵絲網的響動。
炸藥一響,整個碉堡里亂成一鍋粥,日軍根本搞不清怎么回事。
與此同時,葉佩高帶三個突擊連從西側繞上來,帶的不是步槍,是火焰噴射器。
第一次用這個東西,連自己人都嚇了一跳。
日軍被燒得沒處躲,喊聲傳了好幾里。
幾天后,炸彈、火雨、近戰一起上。26號那天,25架飛機把山頭炸得冒煙,山上變火海。
第二天一早,594團往上沖,那場面真叫一個慘。
打到最后,團長陶達綱中彈了也沒下火線,最后山頭是拿下了,但滿編的一個團,下來時就剩200人。
人都說這仗贏了,可誰都笑不出來。
那些天,山腳的老百姓也沒閑著。
和順鄉的百姓自發組了擔架隊,抬著傷員在密集的子彈里穿梭。
沒人命令他們,都是自愿的。
有人說,他們不是在幫忙,是在救自己的孩子。
那年頭,哪家沒有一個人上過山頭。
山頭拿下沒幾天,騰沖城那邊的巷戰也開打了。
那城墻不是一般的堅固,火山巖砌的,八米高,六米厚。
日軍早布好了局,屋里屋外全是機關、火力點、暗堡,連糧倉都改成了掩體。
闕漢騫不打算再走老路,他讓空軍把城墻炸出十幾個口子,又派小分隊從豁口往里滲透。
火焰兵、爆破兵、步兵一路推進,每推進一米,都要死人。
一條街,打了三天,最后撿回來的戰利品只有三挺變形的機槍。
屋里屋外的尸體堆成山,誰也不敢回頭看。
工兵用炸藥包把一棟棟民房炸穿,火焰噴射器一噴到底,后頭的部隊才敢沖上去。
就是這樣,推進速度也慢得像蝸牛。
一個連打下來,換來一條街。
最狠的一仗,是在城東。
日軍剩下的那點人死守在一角,他們知道活不了,就開始搞“玉碎”式沖鋒,拿著軍刀往前沖,嘴里喊著口號,硬是往槍口上撲。M1卡賓槍一輪一輪地掃過去,他們一排一排地倒下。
顧問團的人記錄了那場面,說像收割麥子。
他們不是不怕死,是根本不打算活。
9月13號那天,偵察兵用紅外線發現日軍指揮部藏在地下十米,空軍一輪凝固汽油彈下去,地底的空氣都燒沒了。
藏重康美和他三十多個軍官,全悶死在地下室。
那以后,日軍的抵抗就像斷了線的風箏。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
第二天,城里就安靜了。
日軍六千多人,最后只剩六十個活著的。
剩下的,全戰死。
遠征軍也沒好到哪去,傷亡九千多,城墻上全是彈孔,密密麻麻,看不見磚的顏色。
打完以后,闕漢騫在來鳳山頂立了一塊碑。
碑不大,也沒寫什么激烈話,只有幾行字,說這是陣亡將士的魂歸之地。
碑下埋的,不只是戰士,還有炸藥碎片、燒焦的槍管、沒響的手雷,和那些再也回不來的名字。
參考資料:
《滇西抗戰紀實》 中央文獻出版社
遠征軍老兵口述史,《中華抗戰口述錄》 第二卷
葉佩高日記(國家圖書館館藏)
《中國遠征軍戰史》 解放軍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