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節氣剛到,華南多地就被大雨潑了個透。
田里的水直往田埂漫,剛插的秧苗歪歪扭扭漂在水面。“清明插秧谷滿倉,眼下泡壞苗可咋整?”老李蹲在田邊直嘆氣。
往年這時候,他早該給秧苗追頭茬肥了,今年卻盯著積水犯難。
村里的老把式都說,“水浸根,草搶肥”,稻田積水超過三天就得壞事。
可年輕一輩看著氣象預報犯愁:未來一周還有兩輪強降雨。
傳統辦法里,排水靠鋤頭挖溝,現在連片稻田哪能顧得過來?有人想起用塑料布圍田埂擋水,卻被大雨沖得七零八落。
農技站老王趕來時,田里的秧苗已有半截泡在渾水里。他蹲下身扒拉泥塊:“光靠老法子不行,得學新招排水!
”原來稻田排水要分“三溝”:畦溝、腰溝、圍溝,溝溝要連通。“就像給稻田穿‘透氣鞋’,水滲得快,根才不悶壞。
”老王邊說邊示范。可老李摸著濕潤的泥土猶豫:“現在追肥會不會燒苗?
”老王掏出筆記本:“雨停后先撒草木灰,既能補鉀又能吸潮氣。
”這讓我想起去年皖北澇災,提前挖深溝的農戶減產少兩成。數據顯示,稻田積水24小時內排出,產量損失能降60%。
但還有個問題讓大家犯難:持續陰雨咋防病蟲害?老經驗說“濕長菌,悶生蟲”,可具體咋用藥大家拿不準。
有人提議按往年習慣噴藥,老王趕緊擺手:“得看苗情!
”他建議先用生石灰水潑灑田邊,再根據葉片斑點選對癥藥劑。“就像人感冒分寒熱,莊稼生病也得‘辨證施治’。
”老王的話讓人心服。
東北的老張這兩天也在犯難:本該曬田的時節,夜里突然下冷霜。“小滿怕凍苗,老輩人都說要‘煙熏防霜’,可現在不讓燒秸稈了咋辦?”他盯著農技站發的防寒布犯愁,不知道該蓋多厚才合適。
這時候才發現,傳統智慧得跟上新政策,土辦法要變新花樣。南方的稻田還在排水,北方的玉米地又傳來降溫預警。
農時就像趕趟的火車,一趟沒趕上,后面全得亂套。
我個人覺得,種地就像打接力賽,老經驗接新科技才能跑得快。但眼下最急的是:暴雨間歇期只有兩天,該先干啥?
老王列出清單:頭天清溝排水,第二天葉面補肥,第三天查苗補苗。
“鎮上的農機隊可以租抽水泵,村委會登記就能派車。
”他特意提高嗓門。
可還有個沒說透的事:連續極端天氣,保險理賠該咋申請?
這個疑問在田埂上飄著,沒人說得清,卻讓大家心里沉甸甸的。最后老王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別等了,現在下田挖溝最實在!”這話像敲響了地頭的銅鑼,幾個農戶扛著鋤頭就往田里走。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句老話在風雨里格外清晰。不管天氣多折騰,抓住農時動手干,才是咱莊稼人的硬道理。至于后面的事,先把眼前的秧苗護好了,總有辦法闖過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