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鏡頭的切換,沒有特效的修飾,只有演員的表演、刀劍的寒光以及若隱若現的陰謀。改編自貓膩同名小說的沉浸式話劇《慶余年》近日在上海第一百貨星空間·72號神廟劇場首演。
沉浸式話劇《慶余年》
該劇由很難滿意戲劇工作室歷時十個月打造,首次將小說影視化后還未涉及的情節“山谷狙殺”“家宴”“大東山之戰”搬上舞臺。2024年初秋,導演滿頂與伊斯卡爾·艾賽提提出一個近乎苛刻的目標:“將大劇場體量的戲劇放進沉浸式劇場。”
在編舞侯穎、肢體指導牛懷豫和武術指導黃周的帶領下,演員們訓練初期,每日四小時的基礎體能訓練強化核心力量,中期引入沙袋負重,提升肌肉控制力;到了后期,動作與情感的深度融合成為關鍵。主演譚祖宏回憶:“十個月后,肌肉記憶已讓身體自然流動,每一個動作都像是角色本能的反應。”
“山谷狙殺”是全劇高光場景之一。演員在直徑不足五米的舞臺區域內完成貼身搏殺、冷兵器交鋒與高空躍下的連貫動作。為模擬真實戰斗的緊迫感,編舞團隊要求演員在負重狀態下完成翻滾與閃避。二皇子與言冰云的扮演者沈浩然說,“最后一幕刺殺戲拍完,痛感反而讓表演更真實,那是角色在絕境中的本能反應。”
沉浸式話劇《慶余年》
舞美設計團隊呼哧呼文藝創作部將小說龐雜的權謀宇宙濃縮于“U形”雙層立體舞臺。12組可移動屏風、6根可移動立柱及一套影效裝置,承載了大東山、朝堂、私宅等多重場景,通過機械運動實現空間的瞬時轉換。在“海陸空追擊”一場中,八名演員在狹窄的舞臺通道內交叉跑動、高空攀爬、地面纏斗。編舞侯穎采用利用屏風的移動切割觀眾視線。刺客從立柱后閃現,刀光劍影在投影與實景的交織中虛實難辨。
“慶帝捏碎玻璃盞”是權謀博弈的視覺化呈現。舞臺被分割為多個互相滲透的表演區,多組不同時空的對話通過臺詞節奏的精準卡點交替推進。
在“五竹覺醒”一場,劇場驟然陷入一片漆黑。下一秒,五竹的身影如一道銀色閃電撕裂黑暗,他的戰衣并非傳統武俠中的粗布麻衫,而是一套充滿未來科技感的金屬質感裝甲,在運動中劃出彗尾般的殘影。劇組表示,“我們想用科技感強化五竹‘非人'的特質,他的每一次移動都像精密編程的算法,而光影就是他的代碼。”
八名演員分飾二十余個角色,“一秒換裝”實現無縫切換。服裝團隊定制多功能披風與可拆卸配飾:摘下頭冠,換上黑袍即從太子變為刺客。演員邵文溢同時飾演太后與葉靈兒,她說,“換裝不僅是外形變化,更需要瞬間切換呼吸節奏與肌肉狀態。”
“聲音是角色的第二張臉,必須與舞臺、肢體、燈光共同編織沉浸感。”配音導演葉清為角色注入“聲音的魂”。慶帝的臺詞伴隨低頻共振音效,暗喻深不可測的帝王心術;葉輕眉的獨白通過處理,營造出時空交錯的空靈感。
編舞侯穎在聯排結束后淚灑現場:“這些動作設計不是紙上談兵,是演員用身體一寸寸試出來的。”制作人陳映哲以“十年磨一劍”形容團隊的執著。舞美團隊為調試一道劍光效果連續通宵三日,服裝師谷楠楠為二皇子的領口紋理試驗了二十余種面料,演員們撰寫數千字人物小傳,“180分鐘,戲劇落幕不是結束,而是劇場與武俠的一次全新開始。”
原標題:《沉浸式劇場《慶余年》首演,“山谷狙殺”“大東山之戰”搬上舞臺》
欄目主編:李君娜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諸葛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