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人人都在說要愛自己,到底怎樣做才是愛自己呢?
很多人說:“給自己買任何喜歡的東西、吃任何想吃的食物,就是愛自己。”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所以愛自己就是看見、理解、并接納真實的自己。
心理學家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領者。”所以愛自己就是重新養育自己。
英國心理治療師Marisa Peer告訴我們:“愛自己就是和善地和自己說話,有分寸地照顧自己,以及不允許他人貶低自己。”
這些心理學概念流傳很廣,卻有些抽象,好像愛自己只是一句口號,一種模糊的感覺。
也許你也很想好好愛自己,卻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能做什么、怎樣做才對。
但其實,愛自己沒有標準和對錯,卻有一定的方法可循。
今天,壹心理從實操角度總結了8個方法,來和大家聊聊:如何為自己提供“具體而有效的愛”。
很累很累時
為自己創建盡可能多的“恢復角落”
網上有陣子很流行“公園20分鐘效應”——即使什么也不做,在公園待20分鐘就能讓狀態變好。
除了自然環境能促進健康,這個方法的好處還在于:它人為創造了一個完全逃離工作(壓力源)的空間。
這種心理上的分隔感,能讓人進入深度放松的狀態,給情緒按下暫停鍵:
在這20分鐘里,我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我只是我自己,只需要體驗當下。
試想一下這個畫面會有多治愈:
你靜靜地躺在草坪中,感受來自大地的踏實擁抱;
感受陽光、花香、鳥鳴和微風穿過自己的身體;
和一顆大樹安靜地互相擁抱,感受大自然的能量緩緩進入自己的身體……
那如果周圍沒有公園或寧靜的環境,怎么辦呢?
為自己創建一個“恢復角落”(restorative niches),有同樣的作用。
這是人格心理學家布萊恩·利特爾教授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當你想回歸真實自我時要去的地方”。
利特爾教授非常內向,但他的工作需要公開演講。于是他就趁休息時間躲進衛生間,自我恢復一陣子,再繼續完成下午的演講。
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給自己創建足夠多的“恢復角落”。
它可以是一個真實的空間。比如,家附近一條風景很美的小路,或者在家里布置一個溫馨舒適的小角落;
也可以是一件物品。比如,一部熟悉的劇、一條舊毛毯;
還可以是一段時間。比如,工作間隙去樓道/衛生間/便利店摸會魚,每周留出兩個小時在興趣愛好上。
當你察覺到自己的狀態很糟糕時,暫時抽離出來,去“恢復角落”里躲一躲。
或許它不能為你解決困境,但能夠幫你保全自我,并長出新的力量去面對生活。
定期放下手機
重建線下生活
你聽說過“腦腐”嗎?它是牛津大學出版社評選的2024年年度熱詞,指的是——
一個人接觸了過多社交媒體的低質量、碎片化的信息后,精神和智力狀態都會衰退,大腦就像腐爛一樣。
有不少研究可以佐證這個形容:智能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有更高的“注意力缺陷障礙”,這會直接影響人的深度思考能力、創造力、專注力等,簡單來說就是“變笨”。
同時,大數據用熟悉的信息重復刺激人的感官,讓人成癮且精神疲勞。
所以即使你又累又無聊,也舍不得放下手機。
而隨著互聯網越來越便利,依靠線上就能完成所有的生活需要時,我們和真實世界的聯系也越來越弱。
這會導致人無法在周圍環境中體驗到歸屬感,在遇到挫敗時更難適應,甚至精神崩潰。
因此,我們必須有意識地放下手機,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參與線下活動。
也可以先嘗試把一部分線上的生活變成線下的,比如去附近的超市、菜市場購物。
總之,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越真實,就越有助于我們接納自己。
定期釋放攻擊性
靜靜地“發瘋”也有用
生活難免遇見不滿和憤怒的事,為了更好地完成“社會化”,我們不得不壓抑這些情緒。
但有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抑制憤怒情緒的人,往往會在之后用更具攻擊性的方式去宣泄情緒。
比如突然暴怒,甚至故意傷害自己或他人。
弗洛伊德在“宣泄理論”中主張:心理治療應該幫助來訪者表達被壓抑的情緒,這能有效恢復心理健康。
因此,找到釋放攻擊性的方法,定期清理壓抑的情緒垃圾非常重要。
參與對抗類或是力量感強的活動會很有幫助。比如拳擊、打鼓,這類活動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環境——在這里,攻擊是被允許的,甚至是必須要做的事。
同時,這些活動自帶的節奏感和重復性能讓人體驗到確定感,感到安全。
很多日常活動也具備這種功能,比如去Livehouse跟著節奏大聲唱跳,和朋友吐槽討厭的老板和同事,寫日記傾訴等等。
還可以通過看爽劇尋找替代性的情感體驗——當主角毫無顧忌地懟天懟地,干凈利落地扇壞人巴掌時,好像替自己出了一口惡氣。
值得強調的是,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痛快地發脾氣,就責怪自己的忍氣吞聲,這是將攻擊性內化轉向自己。
釋放攻擊性并不意味著一定要以破壞性的方式表達,不計后果地“發瘋”雖然爽快,但大部分時候并不現實。
在合理的范圍內,找到適合自己的宣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只是通過想象在心里靜靜地“發瘋”。
多聽身體“說”的話
照顧肉體就是照顧心靈
造成情緒問題的因素是復雜的,但身體往往會給我們最直接的信號。
比如胃是情緒器官,情緒問題常常伴隨各種胃腸道癥狀;還有女性的乳腺結節、子宮肌瘤等問題可能都和長期壓抑情緒有關。
心理學把這種情況稱作“軀體化”(Somatization)——個體的心理障礙以軀體癥狀表現出來。
它意味著人的身心正在分離:一個人在心理層面上認為自己對身體不具備所有權,所以無法阻止身體的表達。
從這個層面來講,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志是:你在自己的身體里是否感到舒適。
因此,照顧好身體就有助于心理健康。
最簡單的改善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多去察覺自己身體的不適,盡可能做出調整。
比如,看《再見愛人4》氣到乳腺疼,那就先別看了; 加班太久頸椎疼,那就從工位站起來做一會身體伸展動作; 感覺身心俱疲、能量很低,那就提早半小時睡覺,甚至可以請假休息一下……
當然,這些只適用于癥狀輕微的情況。如果你的不適感很嚴重,及時就醫才是最佳選擇。
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有意識地去提升身體的舒適度。比如規律運動、早睡早起、健康飲食……
完全做到很難,但堅持做出微小的改變,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畢竟好好愛自己的先決條件,就是照顧好自己這副肉體。
把你的錢
花在你內心真正需要的地方
前陣子,脫口秀演員小鹿在段子里,吐槽了愛自己被消費主義過度捆綁的現象。
商業廣告為了刺激消費,往往將愛自己等同于“擁有某件物品”。
這其實是利用了人們的“匱乏感”。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缺愛卻不知道如何彌補時,“消費”這個具體的行為可以給出一個確定的答案。
但這種行為并不能彌補愛,反而會制造更多焦慮。人會在無數的消費選擇中產生虛假的匱乏感,覺得自己缺得越來越多。
因此,在消費前,客觀看待和評估自己的真實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不知道怎么做,可以參考心理學家的“花錢訣竅”:
2017年發表在PNA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用錢購買物質,把錢花在購買空閑時間,比如花錢請人打掃衛生、租離公司更近的房子等,能更有效地提高生活滿意度。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在《稀缺》一書中指出:人的帶寬(心智資源)是有限的。
如果生活瑣事消耗了你太多的意志力,在做其他決策時就會傾向于選擇不耗能的。比如工作一天后,下班回家只想躺在沙發上刷短視頻、玩游戲。
通過減少時間壓力,不僅可以減少疲憊,還能將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來休息,或是探索自我,創造更有意義的價值。
重建生活秩序
激活“自我效能感”
這幾年,空虛、無力、無意義感被頻繁提及和討論。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種“低功耗狀態”:容易累、提不起勁做事,長期心境低落、失去生命力。
心理學家Baumeister教授認為:生活的意義感和“自我效能”相關,即個體能否在生活中體會到“成就感”。
如果一個人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反復經歷無助,就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生活都不會變好,從而喪失行動力。
這時,我們需要主動創造機會體驗成就感,重新激活自我效能感。
它的核心在于掌控性,而我們所能掌控的最小單位就是“生活秩序”。
試試重新整理你的生活環境,選擇幾個你一直想完成卻不斷拖延的事,最好是一些啟動成本較低的事。
比如收拾衣柜、跑步、出門看電影、做一頓飯……盡量把它們拆分成小的、具體的、有規律的任務,重復地去體驗完成的感覺。
在這個過程中,記得多給自己正面反饋,有個小tips是:
把每天的“to do list”改成“done list”,將注意力放在自己已經做完的事上,也有助于積累自我效能感。
逐步增加任務難度,但不要太心急。
只有讓自我效能處在一個有彈性的區間,才能越走越遠。
允許自己放棄
哪怕只是一件事
很多時候,我們的焦慮并不是因為當下發生的事,而是出于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可這反而會毀掉我們的當下:
容易分心,從正在做的事情中走神,去提前焦慮別的事;
秩序敏感,難以接受任何不符合自己預期外的偏差;
選擇困難,不斷在幻想中推演每種選擇的后果,很難做出最終的決定。
這背后隱藏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對“放棄”的厭惡和對“堅持”的褒獎。
它讓我們在遇到痛苦、沖突時,第一反應是“再堅持一下”“再忍忍”,而不是及時放棄。
這樣說來,焦慮可以被理解為“總覺得不夠,還需要做點什么,還需要獲得新的東西”,它是對完美主義的追逐,容易把自己逼得很累。
愛自己,也可以從允許自己放棄開始。
放棄一次不喜歡的社交活動,放棄一段消耗型的關系,放棄付出情緒勞動,或是僅僅放棄維持體面,勇敢地去發瘋……
不要逼迫自己必須做到什么,相反,告訴自己:
什么都不做是可以的,做得沒那么好也是可以的;讓別人失望是可以的,不活成社會期待的樣子也是可以的。
重新養育自己
需要一點“嚴格要求”
近期,我發現網友們越來越喜歡追著某個角色喊“媽”。
從《你好,李煥英》里的張小斐,到最近《好東西》里宋佳飾演的王鐵梅,都成了“理想媽媽”的代表。
還有今年短視頻爆火的“電子父母”,通常是一對和藹可親的普通夫妻,對著鏡頭親切地和孩子分享日常,說幾句關心或者支持的話。
這其實就是年輕人對自己的“重新養育”。
“電子父母”們提供了一種無條件的愛和情感補償,接納了我們的脆弱和不安。
你可以把它進一步延伸,比如你渴望“電子父母”怎么對你,就試著怎么對待自己;期待TA們跟你說什么樣的話,就對著鏡子跟自己說同樣的話。
除此之外,提出“再撫育”概念的心理治療師皮特·沃克指出:再撫育的核心,不僅是接納脆弱,還提供了應對脆弱的力量感。
就像父母會溺愛孩子一樣,再撫育也很容易走向過度放縱,這時的“自我”仍然是散的,找不到內聚的目標。
因此,在自我關懷的基礎上,我們也要適當地嚴格要求自己,鼓勵自己去應對挑戰,在遇到挫敗時有力量做出調整,逐步朝著理想的生活狀態努力。
2025年就要過半了,看到別人豐富的經歷和收獲,我有些后悔和自責,覺得自己又虛度了光陰。
但其實我們不是因為做到了什么才值得存在,而是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價值。
所以,我想對自己,也對你說一聲:
“僅僅是不放棄自己,用力地活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世界和我愛著你。
作者:麥子
編輯:一顆多肉、笛子
圖源:網絡、unsplash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蘇菲·凱恩. 安靜: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M]. 高潔,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2.
皮特·沃克. 不原諒也沒關系 [M]. 嚴菲菲, 譯.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2023.
塞德希爾·穆萊德森, 埃爾德·沙菲爾.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 [M]. 魏巍, 譯.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Whillans, A. V., Dunn, E. W., Smeets, P., Bekkers, R., & Norton, M. I. (2017). Buying time promotes happi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32), 8523-8527.
在通往“愛自己”的道路上,我們很容易忽略內心的聲音,從而陷入迷茫,甚至是無休止的自我否定。
5月23日19:00,壹心理525心理健康節特別直播重磅來襲,3位資深心理咨詢師輪番上陣,以“愛自己,從看見自己開始”為主題為大家分享。
明晚七點,來壹心理視頻號直播間,與壹心理品牌負責人陳藝一起,跟著心理咨詢師曲慧東、劉莎莎、宗建飛,通過雨中人心理分析、OH卡、自我畫像心理分析等技術,學會看見情緒、潛意識和真正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