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孩子玩游戲,會作何選擇?
這個再尋常不過的問題,在今天似乎成為了一面親子關系的“照妖鏡”。
許多家長,從小接觸網絡,了解網絡環境。他們中不少人也是游戲玩家,也更為明白如何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娛樂習慣。甚至,他們中許多人能夠通過和孩子一起玩游戲,建立更為緊密的親子關系。
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少部分陷入極端偏執的家長:游戲在他們看來,就是毒品。帶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黑神話:悟空》,也不例外。
他們把“玩物喪志”奉為圭臬。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不玩游戲,有人棍棒相加,打到孩子大呼救命;有人聽信算命先生的言語,扒掉家里的老宅;甚至不少人會將孩子送進臭名昭著、充斥著電擊體罰的“戒網癮學校”。
諷刺的是,這些極端手段似乎總是適得其反。
孩子們不僅沒有遠離游戲,反而和家人關系決裂;他們也沒有成為家長眼中的“乖孩子”,甚至不少人,因為破碎的家庭,走向了極端。
無力之下,歇斯底里的家長們索性將癥結歸咎于游戲。他們認定,“只要沒有游戲,家庭就不會出問題”。
在今天看來,這些家長的行為頗為魔幻。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在短視頻平臺上,卻有著大量的擁躉。這些家長,走到了一起,成立“反游聯盟”。
他們發短視頻抗議,去鬧市區高喊 “打倒游戲”,試圖用“清算”游戲的方式,去拯救那些看起來是被游戲影響,實際上早已矛盾重重的親子關系。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常寧寧
編輯 | 卓然
01魔幻的反游行為藝術
長年在外工作的肖莉,在女兒13歲的時候,接到了一通老家打來的電話。
電話中,父母向肖莉抱怨,孩子一直玩手機,不愛學習。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父母年紀大了已經管不了了。而肖莉,每年回老家和孩子見面的機會屈指可數,平時聯系基本只靠手機。
萬一考試考砸了怎么辦?常年在外的肖莉想到即將到來的中考,當即決定辭職回老家。然而正是這個決定,讓肖莉和女兒的關系,徹底走向了深淵。
回去之后的肖莉立刻啟動了“陪讀模式”。但和一般家長不一樣的是,肖莉的陪讀更像是對女兒一種24小時不間斷的“監視”。
為了時刻“監控”孩子在家的行為,她拆掉了家里所有的門鎖,以便自己可以隨時看到女兒有沒有偷用手機玩游戲。
為了女兒能“好好呆在家里,不出去結交朋友”,肖莉還抓女兒去理發店剃板寸、給女兒穿中性衣服,那樣“孩子看上去丑了,就不會有其他心思”。
這樣粗暴的行為并沒有讓女兒“斷游”,反而像一只大手,把女兒推得更遠。在關鍵的中考前夕,肖莉偶然發現,女兒用朋友的手機偷偷登錄游戲賬號。
這讓肖莉覺得“失控”,她決定“找人幫忙”。
不顧家人反對,肖莉決然地把女兒送去了“戒網癮”學校,結果女兒從學校回來后離家出走。丈夫再也無法忍受肖莉的極端做法,直接提出了離婚。
家庭關系的徹底破裂,并沒有讓肖莉醒悟,“既然在家學不好,不如送去其他地方好好管教,我做這些不都是為了她好嗎?”
她想不通為什么自己無論時間還是精力都撲在了孩子身上,到頭來丈夫不理解,孩子也不理解。一次偶然的機會,肖莉上網發現了“答案”。
她看到有家長慷慨激昂地說,打倒游戲,關閉游戲公司,“保護我們的孩子”,這話一下子“擊中”了肖莉的心,恍然間,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找到了——原來一切都是游戲的錯。
猶如找到了病根一樣,肖莉也不厭其煩地向身邊的家長控訴游戲,但在周圍人眼中,肖莉甚至算不上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女兒都不認她這個媽了,她還想去教其他人怎么做好父母”。
無法在身邊的人上獲得認同,肖莉便將憤懣寄托在了網絡上。她和這些有相似經歷的家長一起,加入了一個名為“反對網絡游戲家長聯盟”的團體,他們主要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量制作和發布反游視頻,計劃從源頭上“消滅游戲”。
圖 | 地板哥的短視頻主頁
“地板哥”就是這個組織的領頭人。
“地板哥”曾經和兒子的關系非常“融洽”。因為自己只讀過小學一年級,不會拼音,所以讓兒子教自己打字。兒子把地板哥領到了網吧,兩人共同玩一臺電腦。甚至,他還和兒子一起玩游戲,但因為不想充錢,就沒再碰了。
因為在外工作,“地板哥”與孩子的溝通不多。但他并不認為自己是個古板的父親,理由是,自己愛好時尚,戴項鏈、打耳釘,隔一個禮拜就去一次理發店,喜歡的發型是“公雞頭”。
圖 | 地板哥之前的發型
和多數家長一樣,“地板哥”也希望孩子能夠有個好前程,讓自己“有面子”。但在大兒子17歲因為愛玩游戲輟學之后,他覺得兒子“沒救了”,不顧孩子的反對,強制送他去學汽車美容。
然而,大兒子的事剛“解決”完,小兒子卻給他帶來了更大的麻煩。他被警方告知,小兒子撬了別人的車,偷了香煙和錢,好在因為是未成年人,小兒子并沒有被追究法律責任。然而,兩個月之后,小兒子再犯。
“地板哥”無法理解,那個曾經跟自己說“爸爸、爸爸,等我大了給你養老”的小兒子,怎么變成了這樣。因為兩個兒子都玩游戲,地板哥就和肖莉一樣,對游戲發起了瘋狂的攻擊。
從他在各大短視頻平臺發布的內容來看,他對游戲的憎惡和肖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賬號中充斥著讓人瞠目乍舌片的“行為藝術”:
帶著工友揮拳吶喊、穿上印有反游戲標語的紅色T恤走上街頭,揮著小旗高喊“網絡游戲,謀財害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用最原始的方式向數字世界宣戰。因為自己的發型“看起來不夠正能量”,為了反游,“地板哥”還把卷發拉直了。
更為荒誕的是,他的女兒才三四歲,實際上還不到能理解游戲概念的年齡,卻頻繁出現在父親的視頻里,“控訴”游戲的危害。
鏡頭前,孩子稚嫩的臉上寫滿懵懂,機械地舉著小拳頭,鸚鵡學舌般重復著父親的口號,復述著那些遠超她理解能力的激烈言辭。
圖 | 地板哥給女兒拍攝短視頻呼吁反對網絡游戲
當地板哥對著鏡頭質問游戲時,幼童條件反射般地回答著預設的答案,全然不知自己正被當作一場鬧劇的道具。
地板哥所在的群里還有300多個家長,他們大多經歷相似,群內的家長每天分享的內容,大多是傾訴自己的家庭故事最后大家一起指責游戲。此外,他們也會積極地給各種反游視頻“做數據”,點贊、轉發、評論。
圖 | 反游聯盟的群聊截圖(圖片來源:公眾號極晝工作室)
群里另一個“靈魂人物”叫安徽玲,她也是這個群的創建者之一。
現實生活中,安徽玲不過是一個普通的農貿市場攤販,在市場一角里做著普通營生,但在群里她搖身一變成了“反游英雄”。
為了反對游戲,她甚至把反網游倡議書打印下來拿到菜市場各個攤位征集簽名,教群里的家長們如何剪輯和制作反游視頻,甚至準備好文案和視頻素材手把手教大家。這些視頻被發布后,又吸引著新的家長源源不斷地加入組織。
每個反游的家長都同時在多個反游群內游走,除了參與線下的游行,有的家長甚至拉起橫幅,放著孩子在家里不管,騎行大半個中國做反游宣傳。
比如鄭立書,兒子沉迷游戲,不愿意去上學后,鄭立書打了孩子一頓,強迫孩子上學,還沖到學校去教育兒子。他甚至嘗試過燒香拜佛,并在“算命先生”的建議下拆掉了“風水不好”的老房子,重新修了一座新房子。
圖 | 鄭立書掛著橫幅騎行中國反對網絡游戲
當反游家長不約而同地選擇短視頻撕喊之時,嗅到流量商機的人們紛紛聞利而動。
有人自封“反游聯盟掌門人”,通過短視頻引流、直播帶貨牟利,甚至建立付費社群,入群條件赫然寫著“要有奉獻精神”和“具備一定經濟實力”。
在流量經濟的裹挾下,各路別有用心的營銷號不斷放大家長的焦慮,有的讓家長買課,有的推銷家長帶孩子參加訓練營,戒網癮機構也混跡其中,炮制多條“游戲危害有多大”的內容,吸引家長把孩子送來 “矯正”。
圖 | 重慶某戒網癮反游機構的招生視頻截圖
這也造成了一種詭譎的魔幻循環:反游聯盟中不乏家長吃過反游的虧,比如地板哥、鄭立書都因為把孩子送進戒網癮學校,導致親子關系徹底決裂。
如今這些家庭教育失敗者,卻選擇走上反游道路,讓更多的家長,重蹈覆轍。
02一株正在裂變的社會病毒
深入到各大反游群內,你會發現大多家長背后的故事是類似的。
在上海一家親子關系咨詢機構工作的心理分析師楊琴指出,“我接觸到的大部分反游父母,實際上是懼怕承認自己家庭教育失敗的”。
自己明明很用力管孩子,但就是管不了,那就必然是游戲的問題,關掉游戲公司就好了。這個乍一聽可笑的邏輯,的確成了反游家長的共同選擇。
楊琴提供了典型的反游家長畫像:他們或因為工作原因,或因為個人性格原因,平日很少和孩子交流。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厭學、逃課,便粗暴地認為“愛玩游戲,就是學壞了”,他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都供他吃喝了,還要怎么樣?”
這種觀念,也是造成兩代人親情割裂的根源:生長于00、10年代的孩子,渴望平等,渴望被尊重。而浸淫于傳統教育價值觀下的家長們,仍然遵循的是“父父子子”的道德框架。
在深圳工作的社工徐媛則指出,家長們的這種判斷,往往誤導家長認為只要24小時監督、物理控制,就可以讓孩子服從自己的管教。
實際上,家長和孩子更需要的是真正坐下來進行一次深入內里的溝通——反游組織的行為卻關上了這扇大門。
家長們在群里分享的最多的是彼此的“受害經歷”,頗有一點“比慘大會”的樣子。
“兒子玩游戲,前幾天我打他,他去自殺,我哭一下午把他按在床上才把刀要回來!”
“我兒41,除了上班其他都在游戲里過,好不容易成家,又生了個游戲孫子。不知道該怎么做才好。”
緊接著,一股仇恨的情緒便蔓延開來,“游戲毒瘤必須鏟除!” “是游戲不讓我們的孩子考上大學!”
在親子關系中感受到無力的家長們,一邊具象化“網絡游戲”這個敵人獲得心理安慰;一邊通過“反對游戲”來強化自己的行為的合理性、掩蓋親子關系中的矛盾。
“事實上孩子沉迷游戲只是親子矛盾的展現,如果親子之間的溝通矛盾不解決,未來兩代人的沖突會在交友、擇業、婚戀等等方面,一次次重演。”
徐媛表示,當家長們在群內被反復認可、接納后,他們更不會好好聽一下孩子的想法,也更不愿意去反思自己的教育問題,徹底成為一個“裝睡的人”了。
這也讓原本有希望恢復正常的親子關系深陷泥淖。浙江某家庭原本親子關系融洽,孩子學習成績優異,課余時間適度玩游戲放松身心。
然而,家長在受到反游群體極端觀念的影響后,認為游戲是“精神毒品”,強行沒收孩子的手機和平板電腦,禁止其接觸任何游戲。
圖 | 一位網友家長曬出沒收孩子手機后被孩子打砸的客廳
過度限制不僅沒有讓孩子將更多精力投入學習,反而激起了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孩子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偷偷玩游戲,成績一落千丈,與父母的對抗也日益激烈,家庭矛盾不斷升級。
類似的案例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反游群體的極端觀念讓許多家長陷入焦慮,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孩子游戲問題,最終導致親子關系破裂。
為了影響更多的人,反游組織相互抱團,企圖在社會層面上煽動大眾情緒,甚至有從游戲蔓延到其他領域的極端討論,這些躁動不安的情緒隱藏著潛在的危機。
“不少反游父母到后期,已經不是單純反對游戲,而是在滿足自己的表達欲了”,徐媛提到,她曾見過一位著名的“反游先鋒”,因為在網絡上高喊“反游”而獲得諸多“擁護”,不少家長給他留言“你是我們的英雄”“為你點贊”…
這種被肯定甚至被簇擁的感覺,讓他變本加厲,在各個場合肆意宣泄反游情緒。
比如地板哥,他的視頻早已從反對孩子沉迷游戲,逐步變為“拯救中國孩子”,如果有人表示不認可,他會在評論里回復“你的良心壞了”。
圖 | 地板哥的評論區里,充滿了“游戲害了多少孩子”“一定要關閉網絡游戲”的聲援
小學尚未畢業的地板哥雖然天天喊著愛國,但他或許還不知道,也并不在意,當下游戲產業已成為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國務院明確將大力發展游戲出海。
反游家長的魔幻行為更多體現在極端的情緒宣泄,仿佛呼喊的聲音更大一些,組織的家長更多一些,游行時的眼淚更動情一些,就可以掩蓋住自己在孩子成長中缺失的責任,可以掩蓋住家庭教育的失敗……
他們寧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批判和反對游戲,激化矛盾,收獲認可與掌聲;也不愿意回頭反思自己,解決家庭和孩子的問題,緩解沖突。
這種行為很難說是“蠢”還是“壞”,亦或“又蠢又壞”。
在網絡上宣泄完情緒,關掉手機,家長們依然要面對孩子緊閉的房門。徐媛說,父母們越強迫孩子不玩游戲,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就越“叛逆”,越會選擇那些愿意接納自己的游戲或者其他娛樂方式。
“極端而負面的情緒在組織內被吸納、被放大,愈演愈烈”,楊琴做了個比喻,就好比一株正在裂變的病毒,很難想象這些極端情緒下的成年人匯聚到一起還可能做出怎樣的舉動。
03“最應該改變的是父母”
“反對游戲存在,解決不了反游家長遇到的親子困境”,楊琴說。
楊琴所在的親子關系咨詢領域,有一個潛規則:一旦一個家庭里,親子關系緊張,首先應該改變的是父母,因為孩子可能是這個家里“病”得最輕的。
同樣,這句話也適用于“反游家長”。
“很多‘反游’家長自身都沉迷短視頻、麻將等娛樂活動。他們自己無法擺脫‘沉迷’、陷入平庸后,便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待孩子能不沉迷,走出與自己不同的人生道路。”
楊琴表示,自己在做輔導時,就會經常遇到這樣的父母:自己會熬夜刷短視頻,卻希望孩子愛學習。
比如楊琴曾接待過一位將女兒送進“戒游戲學校”的家長,通過對家長的生活習慣進行分析后,楊琴發現這位母親本身就沉迷刷短視頻,甚至孩子常常半夜被她刷視頻的聲音吵醒。
“父母是孩子的老師,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擺脫沉迷,比成人自制力更低的孩子怎么能做到自覺不玩游戲?”因此每當有家長詢問如何去教育愛玩游戲的孩子時,楊琴都會建議“家長自己先做到改變,再談改變孩子”。
這種改變不僅包括家長戒掉沉迷碎片化娛樂,還意味著調整親子溝通方式:從“一言堂”式的家長,轉變為孩子成長路上的榜樣。
“此外我們關注孩子沉迷游戲時,不應該先關注游戲,而是關注‘沉迷’的根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孩子為什么沉迷、愿意聽他們的心聲”,徐媛解釋道。
在做社工的幾年間,她見過許多父母口中“沉迷游戲”的孩子,發現每一個孩子沉迷的原因并不相同、“解藥”自然也不相同。
徐媛遇到過一個父母眼中“無可救藥”的孩子,據父母描述,“孩子一拿到手機就六親不認,平時也不理人”。然而,當徐媛與孩子聊起學校生活時,他立刻神采奕奕地分享校園趣事,全程未碰手機。直到徐媛準備離開,孩子才依依不舍地說,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從來沒有人這么認真聽自己說話”。
還有一個父母口中“迷上游戲后學壞”的11歲孩子,也讓徐媛印象深刻。孩子父母來做公益咨詢時,泣不成聲,提到說夫妻二人在深圳吃了很多苦、省吃儉用,這才把孩子從教育資源落后的四川鄉村老家帶來深圳,卻不想孩子剛來一個月“好的沒學會、卻愛上了游戲”,每天都哭鬧著要玩,還在與父親爭執時說出“我又沒求你生我”這樣傷人的話。
深入交流后,徐媛才了解到,孩子初到深圳時,因口音和轉校生身份難以融入集體。當他發現和新同學玩同一款游戲,并且憑借游戲技術交到朋友后,便將游戲當作融入新生活的社交工具。
游戲成了這個孩子打開社交之門的鑰匙,他并不是真的沉迷游戲,而是在找認同。
如何對待孩子玩游戲,是許多家長必答的一份試卷:理性的家長選擇反思與溝通,可能是孩子學習生活不順心,也可能是家長自己教育方式出了問題。游戲不是洪水猛獸,家長要做的是直面問題,解決問題。
而反游家長則選擇了撕掉這份試卷,同時,也親手撕裂了親子關系的紐帶,徹底走向孩子的對立面。
他們或許永遠都無法明白:這樣不是愛,只是一種自我滿足。
(文中肖莉、地板哥、安徽玲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