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越美術館首館于山東煙臺啟幕。這座扎根大學校園的非營利機構,以 “教育+藝術” 為核心定位,在濱海城市的肌理中探索當代藝術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能。開館展 “寧靜之海” 以煙臺的城市敘事為起點,串聯海洋文化、工業歷史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哲思,為中國二三線城市的美術館生態提供了全新樣本。
在展覽開幕前夕,我們與館長及聯合創始人、本次開館展策展人馬豪展開對話。在交流中,他分享了辦館理念,表達了對藝術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從他的講述里,我們得以明晰越美術館背后的實踐邏輯與愿景。
館長及聯合創始人馬豪在“寧靜之海”現場
多重身份:平臺思維賦能美術館生態
越美術館的創立與發展,和馬豪的職業軌跡緊密相連,他的過往經歷為美術館的起步和成長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馬豪畢業于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陶瓷與玻璃專業,早期作為創作者在材料藝術領域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也對藝術家在創作和作品展示階段遭遇的困境有著深刻體會。這份共情成為他后續行動的重要動力,促使他從幫助朋友策展起步,逐漸投身于搭建藝術平臺的事業,發起Skyline Project天際線公共藝術項目,專注推動當代藝術與公眾的互動交流。
參與上海蘇河皓司藝術社區共創期間,馬豪主導的Skyline in HAUS項目致力于探索藝術激活城市公共空間的有效方式。項目推進中,他意識到“藝術只有突破傳統展覽空間的限制,與社區和公眾展開互動,才能充分釋放其社會價值”。這一發現深刻影響了越美術館的定位和發展方向,使其確立了“飛越城市、穿越校園、跨越邊界”的理念。
越美術館(煙臺館)
此外,作為UCCA青年贊助人項目多年的參與者,馬豪以策展人的身份組織年輕藝術家開展工作室探訪和導覽活動,為藝術交流創造了更多機會。除此以外,他積極的參與各大美術館的項目,研究不同的收藏方向和理念,讓馬豪對“機構化收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明確了越美術館的收藏方向。他深知,收藏不僅是對藝術品的保護,更是傳播藝術理念的重要途徑。因此,越美術館在收藏時,傾向于挑選與校園場景適配的作品,如互動性強的裝置、影像等藝術作品,尤其是觀念藝術。馬豪補充道:“觀念藝術憑借對社會和時代的深刻洞察與思辨,能夠啟發師生群體,這與越美術館作為教育型美術館的定位高度契合。”
上:譚永勍,《科學家、造物者》,布面丙烯
下:佘海晴,《露珠》,2x5.5m,綜合材料,2023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藝術家+策展人+藝術贊助人”的多重身份,賦予其更立體的行業視角。馬豪善于整合藝術生態資源:注重藝術與產業的結合,探索融合發展路徑,為藝術家創造更多創作靈感和展示機會,為機構帶來更豐富的資源,為公眾帶來更具創新性的藝術享受。這種全面認知讓他在運營越美術館時,能夠充分調動各方資源,為美術館的發展開拓更多可能,真正以平臺思維賦能美術館。
開館展“寧靜之海”:重構城市記憶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以煙臺城市發展為線索,串聯13位中國年輕當代藝術家的30余件/組作品。馬豪認為,聚焦中國年輕藝術家群體,與他們共同成長是美術館參與中國當代藝術生態建設的關鍵路徑。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從不同維度呼應煙臺的城市文化脈絡與海洋意象,形成多元視角的對話。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任莉莉,《鱗》,380×160×3cm
記憶海綿,UV印刷 ,2021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展覽"寧靜之海"由主展區與浮島劇場兩部分構成。主展區匯聚陳若璠、常羽辰、曹舒怡、胡為一、李青、任莉莉、佘海晴、譚永勍及張移北九位藝術家的作品,致力于探索海洋意象如何融入人們的文化結構與情感經驗,同時積極回應AI時代人類面臨的身份、記憶與感知的變動。在這里,藝術家們運用繪畫、雕塑、綜合材料與多媒體裝置等多種媒介,深入探討環境危機、地緣身份、身體感知和技術邊界等前沿議題。例如,李青的作品聚焦城市風景和建筑,以獨特的視角展現城市發展與海洋之間的內在聯系;胡為一的委任創作,回應膠東半島的地方歷史與海洋文化,他從田野調查中采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漁民、海軍及沿海居民的歷史照片,并與AI生成的“海神”圖像并置,引發觀眾對文化根源與城市發展的深刻思考。
李青作品,“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胡為一,《緩緩歸航》,85×85×185cm
木制旅行箱、攝像頭、軌道、步進電機、攝影照片、亞克力、不銹鋼、鋁合金,2025
越美術館委任創作,“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浮島劇場"呈現了費亦寧、厲檳源、蒲英瑋、陶輝四位藝術家的影像作品。這個漂浮于展覽的放映空間,不僅是影像展示的場所,更構成了一個“漂流的空間”隱喻。在這里,影像與現實相互映照,觀眾沉浸在影像循環中,與自身的時間錯位短暫重逢,獲得獨特的藝術體驗。在這個特殊的空間里,觀眾仿佛脫離了現實的束縛,在影像的世界中進行一場心靈的漂流,感受著海洋文化的深邃與神秘,同時也在思考著現實生活中的種種困惑與未來的方向。
厲檳源,《過渡》,5’00”
單頻彩色視頻(靜幀),2016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馬豪認為策展就是敘事,他將展覽比作講故事,每件藝術家的作品如同故事中的一句話或幾句話,共同串聯起一個完整的敘事。在“寧靜之海”中,各作品圍繞主題,從海洋傳說、城市變遷、文化傳承等多個層面展開敘事,使觀眾能深入理解煙臺的城市文化。此外,展覽還設置了文獻區,結合煙臺的甲骨文文化,將徐冰的地書、常羽辰的《珊瑚詞典》以及當地甲骨文研究并置,鼓勵觀眾參與創作,思考文字符號與象形文字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強化了觀眾與展覽的互動,讓觀眾成為城市記憶重構的參與者。
常羽辰,《珊瑚辭典(捕獲)》,不規則尺寸
輕質石粉粘土、漁網、漁線,2022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常羽辰作品,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寧靜之海”試圖在技術浪潮中按下暫停鍵,引導觀眾回望文明演進的軌跡——從海洋生命到城市聚落,從甲骨刻痕到數字代碼。展覽并非提供確定的答案,而是以藝術為媒介,喚起對未知的敬畏。這種對“在地性”的深度實踐,為越美術館后續探索城市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共生關系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左 : 張移北,《鋼盔》,尺寸可變, 青銅、鵝蛋、刷子,2024
右:陳若璠,《登島日記》,2.6×1.4m ,2’16’’,真絲、聚酯纖維混紡,多屏動畫,2024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曹舒怡,《離岸的形狀》單屏錄像,15’00”,2023
越美術館開館展“寧靜之海”展覽現場
雙城敘事:從煙臺到哈爾濱的在地實驗
在當代藝術生態的版圖中,越美術館正以獨特的姿態開拓前行。馬豪強調,越美術館肩負著“在缺乏當代藝術生態的城市播下種子”的重要使命,通過舉辦展覽、開展駐地項目與實施公益計劃,激發區域文化活力。而越美術館的“雙城雙館” 計劃(煙臺館 2025 年開放,哈爾濱館 2026 年開放),則是對這一使命的深度實踐,致力于達成 “在地性” 與 “聯動性” 的有機融合,以全新的在地視角,讓當代藝術內容融入城市文化循環。
越美術館(煙臺館)
馬豪將煙臺和哈爾濱視為文化實驗場。煙臺,這座濱海旅游城市,擁有獨特的海洋文化。它不僅是中國第一批開埠城市,留存著外國歷史建筑群,作為港口城市,民眾向海而生,形成了深厚的海洋文化底蘊,還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以及葡萄酒釀造傳統,生物制藥、化工等支柱產業也頗具規模。越美術館借助這些優勢,深入梳理當地文化脈絡與產業資源,將當代藝術與城市特色緊密相連。在 “寧靜之海” 開館展中,展覽以海洋為線索,深入挖掘蓬萊傳說、港口工業、生態保護等議題,實現藝術與城市生活的深度融合。
哈爾濱則以冰雪文化聞名遐邇。近年來,哈爾濱的冰雪文旅火爆,其冰雕節、冰雪藝術節等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越美術館(哈爾濱館)立足這一特色,積極開展在地藝術項目。馬豪透露,2026年冬季,哈爾濱館開館展計劃推出 “冰雪主題的當代藝術大展”,屆時將邀請藝術家探索冰雪材料的觀念性表達,把冰雪從傳統的旅游景觀轉化為具有深刻內涵的藝術媒介,進一步推動冰雪文化與當代藝術的融合。
越美術館(哈爾濱館)效果圖
雙館之間的聯動不僅體現在內容巡展上,更重要的是資源的在地轉化與流動。煙臺館的海洋主題藝術教育工坊將在哈爾濱根據當地特色衍生為具有在地性主題課程。兩地學生借助線上平臺共享學術資源,實現知識的交流與碰撞。這種創新模式被馬豪稱為 “跨地域式探索”。在他看來,“美術館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教育生態中的一環。我們最終希望形成一張覆蓋多城市的藝術網絡,促進藝術資源在不同城市間的流動與共享。”
馬豪判斷,“未來十年,每個三四線城市都將出現自己的美術館生態”。當前,一線城市的藝術生態已相對成熟,而二三線城市在藝術領域的潛力尚未充分挖掘。越美術館的 “雙城雙館” 計劃正是在為這一未來趨勢進行積極探索。憑借東方劍橋教育集團的支持,越美術館未來有計劃依托集團資源進入更多城市,構建網絡矩陣式的藝術項目。除了在煙臺和哈爾濱的實踐,越美術館還設想在不同城市開展快閃空間,輸出優質藝術文化內容,將藝術深入校園、鏈接產業、激活社區。
越美術館明膠版畫藝術工坊
獨特的美術館基因:教育集團賦能與跨學科創新實驗
作為東方劍橋教育集團支持下的非營利項目,越美術館的獨特性源于與集團生態的深度融合,東方劍橋教育集團的董事長于越作為越美術館的創始人與發起人提出了最初的構想。東方劍橋教育集團業務覆蓋全國39個城市的170余所學校,涵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全學段教育體系,為美術館的在地化發展提供了扎實基礎,構建起獨特的“教育型美術館”生態。
煙臺城市科技職業學院,越美術館(煙臺館)位于該校區內
依托集團,越美術館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既降低了運營成本,也為藝術與教育的可持續融合開辟了新路徑。在硬件設施上,美術館與馬術館、圖書館共同組成“三館賦能”體系:馬術館通過公益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圖書館為藝術項目提供學術資源支持,美術館則成為跨學科實踐的試驗場,探索藝術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路徑。課程共建方面,學生不僅參與展覽布展與公共活動策劃,還能通過專業關聯工作坊深化實踐能力。例如,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機械美學”工作坊將藝術審美融入技術教學,人工智能課程中引入“算法倫理”策展內容,引導學生以跨學科視角思考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公益實踐層面,美術館以“校園即社區”為理念,將體驗式藝術教育工坊延伸至鄉村,為留守兒童提供精神關懷。
馬術館內景
圖書館內景
同時,越美術館持續開展創新實踐并積極探索新領域。除常規展覽外,美術館通過影像放映、劇場導覽等活動吸引公眾參與,并依托學校資源開發多元化工坊項目——既有石塑粘土雕塑、海洋主題版畫等傳統藝術形式,也拓展至心理療愈藝術等新興領域,實現專業與藝術的跨界聯動。國際交流方面,美術館與瑞士大使館及文化基金會合作開展藝術家駐地項目,邀請海外藝術家來華創作,未來計劃通過資源置換推動國內外藝術家雙向交流,促進文化對話。面對數字化趨勢,美術館規劃線上展覽、工坊課程、學術講座及導覽直播等數字化項目,突破地域限制,為藝術教育開拓更廣闊空間。
越美術館藝術家對談 “標本箱與數據庫:兩種海洋敘事的考古現場”
藝術家胡為一(右)與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強(左)于對談現場,2025
馬豪表示,“教育”是越美術館的底色。他希望通過藝術激發學生的感知力與創造力,讓校園成為藝術教育的孵化器,再通過公共項目輻射城市,形成“校園—社區—社會”的三級滲透。
結語
從校園到城市,從單一展館到雙城聯動,越美術館試圖證明:當藝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當地域文化與當代議題產生共振,美術館可以成為連接人與文化、過去與未來的活態空間。越美術館的實踐,是對傳統美術館模式的一次破界。在民營美術館競爭激烈的當下,越美術館以教育為錨,藝術為帆,正在駛向一片尚未被充分探索的海域,而前方的風景,正因其獨特的定位與堅定的實踐,顯得格外值得期待。
*以上圖片致謝越美術館
出品人:董瑞、吳雙
采訪、撰文、 版式設計: Tina
審校:王欣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