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警方紅綠燈專版
刊發文章
《園區交警創新“空地一體”模式 科技賦能城市交通治理
無人機“空中警眼”守護城市脈搏》
隨著城市立體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蘇州工業園區交警通過無人機技術打造出“空地一體”智慧治理體系,推動園區交通管理從平面向立體空間升級。通過配備智能識別、實時圖像傳輸等功能的警用無人機,傳統依靠路面交警巡查的傳統模式逐步演變為“人機配合、精準管控”的現代化管理模式。這些在園區上空來回巡邏的“空中交警”,不僅能全面掌握交通流量信息,還可以利用智能算法提前預警事故潛在風險,讓執勤警力開展擁堵疏導、事故處置、違法查處等日常工作時響應更快、效率更高,同時也為園區的交通治理手段增添了科技驅動力。目前,園區交警已在轄區11個關鍵點位部署智能化無人機站點,通過交警大隊智能交通平臺實現無人機編隊的智能調度與云端作業。依托AI視覺分析算法,無人機可對道路分時流量、突發警情等進行毫秒級識別,將結構化巡查數據實時回傳指揮平臺。這種“智能巡檢+動態感知”模式,不僅實現重點區域零死角監控,更通過多維度數據支撐,讓交通態勢研判與應急決策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為城市交通管理裝上“智慧大腦”。
立體巡查
空中哨兵優化數據采集流程
針對傳統監控盲區及施工路段等管理難點,園區交警已開始采用無人機手段進行精準巡查,快速采集車道功能劃分、轉向流量分布等關鍵數據。通過航拍生成的高精度圖像,智能系統可精準分析交通沖突點,構建信號燈智能優化模型。相比傳統人工踏勘,無人機技術將路口診斷效率提升超85%,大幅縮短交通設施優化周期。
事故處置
空地協同提質事故快處模式
針對剮蹭、追尾等輕微交通事故,園區交警快速推行“無人機+警力”空地協同處置模式。交管部門通過智能平臺調度系統,在無人機站點覆蓋范圍內實現5分鐘快速抵達事故現場,利用無人機實現360°無死角取證,配合路面警力完成快速處置和定責,有效減少“小事故大擁堵”現象。
相比傳統路面處置手段,該模式具有明顯優勢:效率提升,無人機處置輕微事故平均耗時僅5至8分鐘,較傳統模式提速3倍;安全強化,通過高空喊話引導事故車輛有序撤離,有效杜絕二次事故發生。
擁堵診斷
科學設計助力瓶頸節點治理
針對交通流量瓶頸節點,園區交警通過無人機調度對目標路口進行為期7天的連續航拍,以鳥瞰視角完整記錄各方向車道流量分布、車輛轉向軌跡特征、高峰時段排隊長度變化等交通信息。
依托智能交通平臺,決策部門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可視化流量生成、精確還原車輛行駛軌跡、識別時空維度運行規律等深度處理,在通過數據分析解構擁堵成因后,可采用信號燈配時動態調整或車道功能重新渠化等改進措施。
目前,該模式已納入園區交警“科技賦能、精準治理”工作體系,為緩解城市擁堵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
應急指揮
遠近合力構建決策中樞神經
無人機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相比傳統監控具有顯著優勢,主要體現在持續監控能力強、覆蓋范圍廣等方面。
如奧體中心、蘇州中心等重點商圈舉辦大型活動時,無人機能夠在活動進散場階段實時監測周邊道路的交通運行狀況,并將數據同步回傳至指揮平臺,遇到突發情況時聯動鐵騎實施快速處置,實現優勢互補,顯著提升執法效能,這“現場巡查+遠程調度”的聯動機制,有力保障了活動期間的交通秩序。
從數據采集到應急處置,從日常管理到重大保障,無人機正以其獨特優勢重塑城市交通治理格局。
園區交警的“空地一體”創新實踐,不僅為交通管理插上科技翅膀,更勾勒出未來智慧城市交通的嶄新圖景。這場由無人機引領的交通治理革,正逐步構建起“感知—分析—決策—執行”的全鏈條智慧生態。
往期內容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