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巴較量的持續,一場圍繞中國武器的討論就此展開。尤其是霹靂-15導彈殘骸引發了國際風波,揭示了當代高科技武器背后的復雜圖景。印度宣稱在印巴邊境獲得了霹靂-15導彈的殘骸,隨后美國、日本和法國三個國家先后表現對強烈興趣,他們都想獲得這一導彈殘骸,并對其逆向研究,完成對中國尖端的武器的窺探。看似是一次簡單的請求,但其實是大國軍事技術較量的縮影,可以看得出來,西方國家對中國先進武器的出現表現出很焦慮的情緒。
對此印度國防部發布消息稱,他們對霹靂-15殘骸的初步評估已經得到了結論,那就是中國的導彈"不過如此",他們甚至認為,中國的霹靂-15導彈還不如他們的"阿斯特拉"導彈。但印度這種自吹自擂的態度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因為這樣的導彈在印度手中不入眼,但美日法等國卻想搶著要。有技術參數顯示,霹靂-15配備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射程能達到200公里之遠,且具備"全程動能殺傷"能力,但印度自吹自擂的"阿斯特拉"導彈,最遠射程不過只有百公里而已。
但印度媒體在報道時,卻刻意回避了這一性能差異。反而不斷強調"阿斯特拉"導彈是"印度制造"的屬性,想要通過拉動民族情緒來轉移公眾對國產武器性能不足的質疑。印度媒體對"霹靂-15導彈被印度防空系統擊落"的說法處處是漏洞。從美日法迫切想要得到霹靂-15導彈殘骸的態度不難看出,如今的西方對中國軍工技術的崛起已經產生了深度不安的情緒。作為中國自主研發的中遠程空對空導彈,是中國空戰技術的頂尖代表,它的目標是AIM-120導彈和歐洲的"流星"導彈。
美日法等國先后要求公開交戰參數,便于他們更好的對霹靂-15導彈殘骸進行逆向研究。其實我國早就對西方國家窺探我國軍工技術的企圖有所察覺,所以中國在軍工體系方面早已構建了多層“”防御網。最核心的就在于差異化設計?,說白了就是出口型號與自用版本還是存在本質差異的。從出口數據來看,巴基斯坦引進的是霹靂-15E版本,這是我國專門設計的出口版本,和我國自用的霹靂-15導彈在關鍵性能參數上還是存在明顯差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