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
“我曾經接受過兩次眼角膜移植術,一直想以我自己的方式將這份大愛傳遞……”5月18日,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以下簡稱“西安建大”),建筑學院大四女生張詩藝向記者展示了一份為視障群體設計的博物館設計圖——設計圖以專業為基,以溫情為墨,用創新的空間語言重新定義了“看見”的可能性,為視障群體構筑起“可觸摸的光影”,點亮了一個全新的感知世界。
張詩藝和她的設計圖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供圖
立足所學專業,傳遞愛和溫暖
品學兼優的張詩藝熱愛生活、擅長畫畫,喜歡挑戰和不斷創新。她不僅是個獲獎無數的學霸,還經常參加愛心公益活動。想為視障群體打造一座博物館,并不是她一時的“心血來潮”。
“這和我個人的經歷有關。”張詩藝告訴記者,自己曾在初一、高一時分別做過兩次角膜移植手術,這段經歷讓她切身體會到視障群體的感受,更感到自己有這份將愛傳遞的責任。
“生活中的我,和正常人沒什么兩樣。但如果沒有角膜移植,現在我可能無法正常學習、生活。曾經的病痛并未帶給我心理上的陰霾,相反讓我變成一個更樂觀、更勇敢的愛心傳遞者。”張詩藝說。
2023年6月11日,中國器官捐獻主題活動日,張詩藝策劃了一場以“領一朵生命的小花 寫一句身體的叮嚀”為主題的校園公益活動,邀請同學們在展板上寫下對自己身體的“叮嚀”,或是畫一朵簡單的小花,向他人的關心與愛表達感謝,參與者將同時獲得一枝鮮花。
活動在校園里得到熱情回應。“這場活動讓我收獲了很多感動。一位素昧平生的叔叔給我留言‘建心如詩,筑德有藝’,原來,勇氣和熱忱可以給自己的名字賦予更鮮活的意義。”張詩藝說,從那一天起,傷疤和病痛變成了鼓勵自己前行的力量——“我可以更勇敢,為愛心公益出一份力。”
用設計細節詮釋“共情”
大三時,老師布置的一項課題是設計一座攝影博物館。在去醫院復查眼睛回校的路上,張詩藝決定:為視障群體設計一座博物館。從視障群體在日常生活中的感知入手,讓普通人也能體驗、體會到視障群體對空間的感知及其內心感受的表達——在張詩藝看來,這是一種“更內化的共情”。
沒有可供參考的范例,設計過程極其不易。在3個多月的深度調研中,張詩藝訪談了數十位視障人士,并參與到盲人的生活體驗中,研究視障人群的感知方式。
張詩藝設計的盲人博物館圖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供圖
視障人士對感知世界的特殊需求有哪些?如何在設計中,更深入關照到這些特殊需求與社會的連接?最終,她決定通過空間與光線的變化,同時輔佐相應無障礙設施,來設計這個視障群體攝影博物館。
課題答辯前,張詩藝不斷打磨自己的方案,也越來越堅定自己的設想。
設計方案中,這座長150米、高16米、寬16米的博物館,處處體現出“用心”二字。諸如:基于視障群體記憶路線的成本很高,她將博物館設計成狹長的直線形,并用光束引導觀眾參觀。博物院的展陳內容,選擇了一個盲人公益攝影機構的作品。
這些作品和常規攝影作品的視覺表達差別很大,怎么才能準確地展示盲人照片中所表達的感受?張詩藝以一張花朵的照片為例:這朵花拍得平平無奇,還有點失焦,用常規標準衡量并不是好的攝影作品。但拍攝者是視障人士,拍攝時其實看不到花朵,而是借助手的觸摸來感知、判斷拍照。
“類似這樣的作品很多,這就是視障群體的‘視角’,是他們真實感知的記錄。”張詩藝指著設計稿進一步解釋:再如這張照片,它的展陳設計成為十字形穿插的形式,參觀者要轉360度來觀看,才能身臨其境感受到照片中表達的感受。“總之,我希望能有一個空間去重新定義觀眾觀看的方式,以真實體驗來鏈接視障群體和普通觀眾的共情。”
渴望設計作品落地實現
“通過建筑空間營造與沉浸式觀展體驗,這樣的設計方案嘗試以建筑的語言,呼吁社會加強對視障群體的關注。”建筑學院教師楊思然評價,設計基于視障人士觀察與觸摸環境的認知方式特點,采用簡潔的線性空間結構布局展廳,規劃視障人士與普通觀眾兩條并行的觀展流程,并對建筑空間的明暗狀態加以限定,以此打破感官壁壘,讓普通觀眾直觀體驗視障人士對外部環境的特殊感受,構筑不同群體間平等對話與共情理解的空間橋梁。
今年3月,張詩藝又做了一次眼科移植手術。術后近1個多月,右眼無法視物,只能靠左眼,但因左眼視力也不好,只能看見很模糊的色塊、影像,導致生活非常不便。再次的感同身受,讓張詩藝再次堅信,自己為視障群體設計建造一座博物館,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失去視力,有何關系?世上滿是寫給盲人的杰作;人們總會心懷善意,當你坐在露臺回憶,把臉龐轉向光明。”張詩藝在筆記本上抄寫下這段話。“希望我的夢想能被更多人看到,沒準哪天,這座博物館就能成為現實。”張詩藝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