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昆明雄達茶文化城茶韻裊裊、鼓樂鏗鏘,第六屆“5·21國際茶日”暨“茶韻飄香指尖傳藝”盤龍區普洱茶手工殺青技能競賽在此舉行。這座坐落于昆明北市區金星立交橋畔的3A級景區,以4.66萬平方米的茶文化空間為舞臺,通過技能競賽、文化展演、產銷對話等多元形式,展現了云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的蓬勃活力,和“市場+旅游”融合發展的創新實踐。本次活動由云南省商務廳、云南省茶葉流通協會等單位指導,盤龍區多部門聯合主辦,匯聚了政府、企業、鄉村三方力量。
茶鍋“炒熱”茶經濟:
技能競技產業幫扶雙向發力
活動現場最“熱乎”的要數普洱茶手工殺青比賽。身穿民族服飾的采茶姑娘提著籮筐在茶樹間游走,表演春茶采摘的生動場景。來自臨滄邦改村合作社、云南霸茶茶業等6支隊伍的選手輪番上陣,圍在灶臺前,鍋里的鮮葉“滋滋”作響散發陣陣清香。這些由臨滄市雙江縣勐庫鎮邦改村連夜運送的鮮葉,在炒茶師指尖翻飛間逐漸釋放出古樹春茶的獨特韻味。由云南農業大學蔡新教授、省質檢專家祝紅昆、云茶專家張理珉組成的專業評審團現場打分,從溫度掌控、殺青時長到茶葉形態,每一個細節都折射出云茶工藝的精細化追求。“殺青是普洱茶品質的關鍵工序,這場比賽既是技藝的切磋,更是云茶標準化、專業化發展的縮影。”評委在點評時介紹。
賽事之外,“對話邊疆茶區·助力鄉村振興”環節揭開了云茶產業的另一個維度。臨滄邦改村黨總支書記李恩德講述了與雄達茶文化城的“兩年之緣”:2023年國際茶日,茶城邀請邦改村走進昆明推介藤條茶,如今村里道路硬化了,茶農收入提升了,“金葉子”真正變成了“富民葉”。雄達茶文化城董事長馬開雄在對話中表示:“企業與鄉村‘共擔風雨、共享甘甜’,把產業留在鄉村,把增值收益留給農民,這是云茶助力鄉村振興的可持續路徑。”活動現場,茶城商戶通過直播向全國推送春茶采摘、制茶工藝等畫面,線上線下聯動讓云茶從深山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茶城里的“詩和遠方”:
逛市場就像逛景區
作為集茶葉交易、文化體驗、休閑旅游于一體的國家3A級景區,雄達茶文化城的“市場游”轉型在活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步入茶城,古色古香的建筑群與彌漫的茶香勾勒出“茶韻千年”的沉浸式場景:游客可在古香古色的戲臺觀看民族演出,在“云茶歷史文化博物館”觸摸云茶發展脈絡,在御劍窯滿慢山集物生活館、俸字號冰島茶博館等美學空間,體驗宋代點茶雅韻與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獨特碰撞。圍爐煮茶、茶器品鑒等活動吸引年輕人打卡;而貫穿全年的茶藝比賽、茶文化講座,則讓“喝茶”升華為“懂茶、傳茶”的文化之旅。
茶城不僅是交易市場,更是茶文化的“活容器”。據悉,雄達茶文化城年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其“前店后旅”模式正成為昆明市的“市場游”的標桿。游客既能在600多家商鋪選購普洱、滇紅等云南名茶,又能通過采茶體驗、手工殺青等活動,親身參與“一片茶葉的誕生”。芒嘎拉茶山游學、冰島茶博館茶山研學等“茶旅研學路線”,串聯茶山采摘、茶廠加工、茶城品鑒等環節,形成“從茶園到茶杯”的全鏈條旅游產品。
從“一葉香”到“茶城美”:
云茶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經過緊張比賽和蔡新、祝紅昆、張理珉三位云茶專家的嚴格評審,云南霸茶茶業有限公司、云南古滇貢茗茶業有限公司、永德縣太禾茶業有限公司獲得本次殺青比賽“優秀工匠獎”;云南澍隆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西雙版納七子郎韻茶業有限公司、雙江勐庫鎮邦改村合作社獲得“金牌制茶師獎”。
捧著獎杯的炒茶師傅們和觀眾一起拍手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活動圓滿落幕。手工殺青技能比賽筑牢工藝根基,鄉村幫扶串聯起“茶山—茶企—市場”鏈條,“市場游”的文旅屬性則打開了“茶文化—茶消費—茶經濟”的增長空間。在雄達茶文化城,市場可游玩,工藝能體驗,云茶也從“農產品”升級為“可感知的文化商品”。從最早的茶葉批發市場到如今的3A級景區,這座茶城用20年時間走出了一條“茶旅融合”的路子——春天賣春茶,夏天辦茶會,秋天搞研學,冬天泡熱茶,一年四季都有“茶文章”。
開屏新聞記者 趙榮榮 王磊 文 龍宇丹 攝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