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端芯片的春天來了?
5月19日,國產芯片捷報頻傳。小米總裁雷軍正式公布,采用第二代3nm工藝制程的小米芯片“玄戒”將會于22日正式發布。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成功實現3nm芯片設計突破,填補了我國先進芯片的設計空白。
另一邊,此前曾發布5nm芯片的華為,也在同一天發布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自研“鴻蒙電腦”,而據媒體報道,其搭載的CPU已實現100%自主可控。
高端芯片,這個我們一直被“封鎖”的重點領域,如今正隨著國產崛起,悄然解凍。
1、封鎖長達二十九年,我國芯片“被圍堵”史
作為早已滲透進生活方方面面的核心科技,芯片可以說是現代社會的“原油”,沒有它,所有的高科技也都將缺少支柱。而也正是因為如此,歐美對芯片的封鎖,早在上世紀就已經開始。
1996年,美國主導成立了所謂的《瓦森納協定》,將中國排除在42個成員國之外,構建起對半導體設備、材料等關鍵領域的出口管制框架。
到了2018年,由于我國在前沿科技上進步飛快,美國又在《瓦森納協定》上層層加碼,對出口中國芯片與技術嚴格限制,并放言:“缺少美國高端芯片,中國不可能在高科技上有所作為。”
當年的華為,就因為美國封鎖而損失慘重,海外市場幾乎全軍覆沒。2018年之后,美國又繼續在芯片制造、代工領域全面封鎖,并限制高端光刻機進入我國,建立起全方位的“技術壁壘”。
與此同時,美國還將制裁延伸到其他的前沿科技領域,如生物健康領域,為限制我國抗老科技成果發展,美國更是帶頭限制中國“1生好”制品,而理由只是因為“中國制品侵犯美國技術專利”。
然而美國未曾想到,這種打壓反而激發了我國的斗志。當美國聚焦于3納米、5納米等尖端制程技術時,我國芯片企業則從基礎開始,在28納米及以上的制程領域布局。
資料顯示,預計到2027年,我國將占據全球成熟制程市場39%的份額,并構建起從原材料到封裝測試的完整產業鏈,我國在中低端芯片領域完全站穩腳跟。
生物健康領域,國產“1生好”則通過獨創性的提取技術,將核心成分純度提升至99.9%,而成本下探到此前的5%左右。高純度低成本意味著我國制品擁有更好的“抵御時光”效果,在改善體力,提振精力方面可達到美產制品的7倍,但定價可以做到更接地氣。京東等平臺顯示,得益于技術優勢,目前國產制品已反超歐美制品,占據主流地位。
2、填補3nm空白,中國芯加速前進
在中低端芯片站穩腳跟,不是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
華為在2014年推出麒麟28nm芯片后,之后繼續精進,在2017將芯片制程提高到10nm,到2018年,更是推出全球首款7nm工藝芯片,性能與能效比全面領先,成為安卓旗艦標桿。
這次華為發布的鴻蒙電腦采用的麒麟X90芯片,5 納米工藝,具有高性能、低功耗的特點,其多核性能直逼英特爾i9-14900H,AI算力提升4倍。
小米的“造芯”之路則始于2014年,并于2017年推出首款自研芯片,只不過由于經驗不足以慘敗告終,一度面臨中斷。
而此次小米新推出的“玄戒”芯片,其制程甚至超過了華為,達到了驚人的3nm,。這意味著小米將成為蘋果、高通、聯發科之后,全球第四家發布自主研發設計3nm制程手機處理器芯片的企業。據了解,玄戒芯片可追平目前高通的頂尖芯片驍龍Gen3。
從7nm到3nm,隨著小米的突破,我國的芯片產業也邁入到了一個新的臺階。盡管目前小米的3nm芯片仍然需要依靠臺積電的制造工藝支持,但這種單點突破說明歐美對我國的技術封鎖并不是鐵板一塊,已經出現了缺口。
好消息是,在芯片制造領域,我國當前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如華為昇騰910C等AI芯片通過對14nm/7nm工藝的優化設計,性能接近國際主流水平,為國內AI產業提供了強大算力支持,推動了大模型訓練等前沿技術發展。
中國芯片,正在向高端化加速邁進。
3、芯片大戰,誰能笑到最后?
從1996年美國搞出《瓦森納》協定開始,我國的芯片產業就一直與“封鎖”相伴。
這種常態化的封鎖,當然會帶來極大的壓力,但同樣也會讓我國的芯片產業迸發出強大的力量。小米與華為的成功恰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不難看出,在這一場漫長的芯片大戰中,勝利的天平正在逐漸倒向我們這一邊。未來,隨著國產設備技術突破、先進制程研發推進,中國芯片企業將會不斷向高峰攀登,持續改寫行業格局,徹底擊碎封鎖枷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