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翻開《茶之路》,仿佛推開一扇通往茶山的門:晨光中的蒙頂茶園、云霧里的武夷山山場、茶樹層疊的云南山野……《生活月刊》團隊翻山越嶺探訪茶人,對話土地與時光,將山野間流轉的茶香,化作紙上綿長的回甘。
這里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采茶人指尖沾滿的晨露,制茶師傅掌心揉捻的溫度,以及茶湯入喉時,舌尖上綻放的千年風土。正值國際茶日,不妨借這本書的片段,讓一片葉子帶我們抵達遠方。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編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太平猴魁:云霧里的蘭香
撰文:茶小隱
“這是茶嗎?分明就是菜嘛!”在太平縣茶葉市場,攝影師初見手指長短寬如韭葉的猴魁,不禁嚇了一跳。這無疑是我們一路上見到葉型最巨大的茶了,連普洱茶都比不上它。
以工藝見長的太平猴魁,四月下旬正當時。晚清時猴魁即已成名,在當地翠云茶、尖茶基礎上再加精制而定型。創制人雖有多種說法,原產于黃山區太平縣太平湖畔高山頂上的猴坑、猴崗、顏家村三個村莊,卻無異議。猴魁中的“猴”字,就是因地得名,顯示產地常有野猴出沒。“魁”或取自“王魁成”名字,或為“魁首”之意。到茶葉市場賣茶的,都是20世紀80年代后擴展產區太平縣內各鄉鎮的茶農。猴坑、猴崗、顏家村的茶,從不下山,不用離開家門就被收完了。
猴坑名聲大,路卻不好找。從太平出發,沿途連指示牌都沒有,詢問路人也常說不清楚。過去上猴坑,還需要乘渡船過太平湖,現在則可過橋直達山腳下的三合村,但還是必須轉乘專營微型面包車方可上山。猴坑曾是三合村的一個自然村,現在為了推廣猴魁,反過來倒把猴坑當作行政村名,讓三合等山下村莊都能沾光,但真正的猴坑,仍在山上。狹窄的山道左彎右轉,緊貼山崖,如果不是當地人開車,真有可能滑出路面。給我們開車的小方,正是猴坑大姓子弟。他說猴坑海拔在700米以上,遠比山下冷,明前根本不可能開采。2013年已比往年提前4天,4月12日就開始了,再過一周到4月底就結束。因為雨多陽光也多,茶樹長得快,緊急召茶工們上山,但總有些茶葉采不及。小方又說,現在去村里,怕是沒人有空搭理我們,大家做茶都忙瘋了。
大名鼎鼎的猴坑,只有23戶人家,從村腳走到村頭,三五分鐘步程,如今一色水泥新房。十點來鐘,茶工大姐們陸續下山,把采回的鮮葉,按采摘山頭和肥壯程度分揀,攤放在竹匾上曬青。隨意走進村口葉姓人家,竹匾上還放著寫有“獅形山”“長垅”“黃銅塢”“天字溝”等字樣的紙條。猴坑周圍有獅形、雞公、鳳凰三座大山,當地茶農認為各處所產,風味有異,以高山陰面為最佳,售賣時會注明。但對尋常茶客來說,能喝到猴坑原產,已經足夠幸運。猴魁的原料,用當地柿大葉群體種一芽兩葉,翠綠油潤,葉邊略往外卷。新梢上的第二、三葉,可以長到12厘米長,比做祁紅的櫧葉種,足足長了一倍。難怪能做出巨大的干茶,連采茶用的竹簍,也比別處大許多。
正午時分,一位大媽在黃田村村口搶摘自家尾春茶
門前曬青,一樓做茶,二樓居家,幾乎家家如此。和別處不同,請來的女工在這里不單要采茶,還需要捏尖。六七人圍桌而坐,媳婦、出嫁到上海的女兒,都一起幫忙。那廂殺青師傅深鍋快炒,二兩鮮葉兩三分鐘就起一鍋,這廂眼明手快,拿起茶葉在鐵紗網上理平理直,葉片包芽尖,邊緣往里折一道壓實,片片互不重疊,像做工藝品。幾分鐘一篩擺滿,再用另一片紗網對夾。此時男工接手,先用木滾輕碾壓平,再插進多層焙箱里開始烘烤。焙箱可以平行放置五六層紗網,比最傳統的炭坑焙籠效率要高,底下燒的,還是覆了炭灰的木炭。幾分鐘翻幾次,到七八成干,就敲打焙網,讓葉片平落到一起。這樣的烘焙工序,且烘且晾,要連續三次,前后十七八個小時。第三次仍須用傳統竹制焙籠提香,俗稱“打老火”,干透才算完成。葉家的烘焙師傅有好幾位,都從山下新明鄉來。自家也有茶園,卻寧可放下不管來猴坑打工,因為這里茶價高,給的工錢也高,連續不眠不休十來天做下來,比自己做茶賣收入還高。
做好的猴魁,要“兩刀一槍三尖平,扁平挺直不卷翹,葉厚魁壯色深綠,蘭香湯清回味甜”。捏尖比沒有捏過、更粗大的布尖好,油潤蒼綠者又比黃綠的好。90年代以前,傳統做法并不需要一一手工捏尖滾平,而是殺青后平攤到炭火焙籠上,用手壓平。最初的子烘,要在溫度依次降低的四只焙籠上逐個烘過去,干燥到七八成,攤涼一會兒,再進行溫度稍低的老烘、打老火烘焙,最終成形。這樣做出的猴魁,不如新工藝平整好看。許多顧客認為更大更平的猴魁,送禮比較體面。于是不到二十年,傳統做法已經沒人再用了。主人給我們各泡了一杯七天前采制的三級猴魁,薄而平整的茶片,帶著鐵絲篩網壓出的痕跡,基部向下,投入玻璃杯。用山泉燒出的水,茶湯清澈嫩綠,比起我們昨日在茶葉市場品嘗到的更明凈透亮,也更甘甜,仿佛封存了明媚的皖南春色在杯中。雖說2013年雨水多影響了茶葉品質,黃山茶特有的蘭香,仍可在舌尖捕捉到。這難道就是核心產區有別于山下的“猴韻”?
造型好看的關鍵一步捏尖,將柿大葉茶樹一芽兩葉一片片捏緊,排列在鐵紗網上,這是猴魁是否造型好看的關鍵一步
村后就是茶園,水泥路面戛然而止,山道陡然升高,蜿蜒伸向竹山深處。葉家最遠的茶山在十幾里外,主人每天都要去看看發芽情況,好安排采摘。樹木、竹林下一壟壟柿大葉茶樹,一芽兩葉發得正蓬勃,看這架勢,茶是采不完了。不管能采多少,葉片展開太大,茶季即告結束,猴坑人就開始剃頭式修剪茶樹,不留高枝。是以幾十年樹齡的老樹,和新種幾年的看起來差不多高,要撥開枝葉觀察主干粗細才能判斷樹齡。山林風光旖旎,卻泥濕路滑不好走,我們才爬了短短一段,就有人重重摔了一跤,可以推想進山采茶的不易。
滿街都是“太平猴魁”,而真正出自猴坑這23家的,每年也就1萬多斤,根本不夠賣。我倒是看中一匾標著“野茶”的鮮葉,抓一把起來聞,花香濃郁極了。葉叔想了半天,還是說不能賣給我,因為這是茶園邊石頭縫里自然長出的野生茶,是鄰家采來自己喝的。茶園里的茶還來不及采,誰還有工夫再去采野茶呢?他回屋抓了一把自家留著的茶送我,繼續訪茶的路上,只有特別隆重的場合,我才掏出一點來,分享這無處再尋的蘭香。
(節選自《茶之路》)
茶之路
作者:《生活月刊》 編
出版時間:2014年9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新民說
作者簡介:
《生活月刊》,一本講述“生命”與“生活”的人文雜志,創刊于2005年12月,以“生活的禪意,生命的教育”為創作理念,尋找當代中國人的生活與文化的真正內在價值。從傳統中國獲取靈感,以“天地人真善美詩禮樂”為內容框架,注重印刷工藝美學與考究的裝幀,《生活》亦是一本美藝之書。歷年出版的優秀專題包括:“重走梁思成之路”“敦煌:眾人受到召喚”“茶之路”“家書”“民藝中國”等等,屢獲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最佳特寫報道”“最佳攝影報道”“最佳雜志設計”等榮譽。
內容簡介:
2014年6月,《生活月刊》“茶之路”系列別冊榮獲SOPA(亞洲出版業協會)頒發的卓越生活時尚報道獎,被評“筆觸傳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滿濃烈文化氣息,兼具專業知識性。整體籌劃及制作宏大而細膩”。《茶之路》為此系列別冊的結集,并在原冊基礎上作了重要補充和修訂,鮮明區別于普通的茶類圖書,既有美學價值,又有檔案價值,是一本實地探訪茶山茶人,追尋和探求茶的源頭與真味,反思人與自然、生命與生態關系的踏實誠樸之作。
2013年春茶開采,“茶之路”站抵達四川,隨后歷時一年的時間,采訪小組到達浙江、江蘇、廣東、云南、安徽、福建、臺灣……共計踏訪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綠茶、黃茶、白茶、紅茶、花茶、烏龍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類品種,對于每種茶生長在怎樣的水土,經歷了怎樣的各自區別的種植過程和制作工藝,以及茶人展現的制作工藝,均有詳述。
- End -
成為更好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