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古巷里的小學如何擁抱“山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秦珍子
4位對話嘉賓登上舞臺,臺上卻只有3把椅子——5月21日,北京一所小學的校園活動中出現了這樣一幕。
那個沒椅子的發言者原本也不需要落座,它是一個機器人。
“你們和我不一樣?!彼鼘ΜF場幾百名小學生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希望你們勇敢、自信!”
在另一位發言嘉賓、北京市東直門中學附屬雍和宮小學黨支部書記湯亞寧看來,機器人之所以能說出這句話,正是學?!敖獭背鰜淼摹獧C器人經過了事先的“訓練”。這位從業幾十年的教育工作者奉行的理念是,把每一個學生當成獨特的生命來尊重、愛護、滋養。
5月21日,北京市東直門中學附屬雍和宮小學首屆“智慧共享節”開幕式。受訪者供圖
當天,雍和宮小學舉辦首屆“智慧共享節”,與此同時,籌備已久的校園活動空間“和創坊”正式開放,可讓學生體驗無人機駕駛、機器人操控、AI繪畫、中軸線模型搭建等十幾項科技、文化、體育類活動。
陽光下,一群孩子站在“智慧體育站”大屏前伸展、蹦跳,屏幕上顯示他們鍛煉的實時數據;“和創坊”里,一名學生在“藝術+”工作室將文字描述輸入計算機,生成一幅細節豐富的圖畫;風雨操場前,兩個女孩輪流蹲下來,和逡巡在校園里的“機器狗”打招呼、握手。
對這所坐落于北京市北二環內的小學來說,拓展“空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校園緊鄰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雍和宮,深處密集的胡同群落中,已有90年歷史。
“學校物理空間是小的、有限的?!睖珌唽幪拐\地說,但學校與多家科研機構、博物館、科技館、大專院校開展合作,在某種意義上,學生們能接觸到的世界是“無墻”“無邊”的,收獲是立體、豐富的。智慧共享節展示了這種可能:他們可以了解北京電影學院如何通過藝術與科技融合來拍攝影片;可以聽國家動物博物館的專家聊大熊貓;可以在東城區科技館的指導下營建屬于自己的“海洋牧場”;可以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跨越時空,“對話”已逝的數學大師蘇步青先生等科學家。
看著校園里玩兒成一片的孩子,北京市東直門中學集團校長楊建說自己感觸很深。他的體會是,中學生的活動專業性、學術性更強,而小學生的活動“興趣引領”非常重要。
“這場活動既是以科學技術為主題,又融合了傳統文化和人的綜合素質培養目標。”楊建開心地說,孩子們活潑、熱情的狀態,充分證明了“興趣”的力量。
當天上午,北京市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副主任張燕受邀來到雍和宮小學。她走進“和創坊”的每一間活動室,認真地觀看孩子們的展示,對著勞動社團搭建的北京中軸線建筑模型問了好幾個問題,雍和宮小學“點亮成長”的提法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
“點亮成長需要土壤,需要火種。”張燕表示,學校利用所有資源,厚植“遇見科技”的土壤,但又不局限于科技、高于科技,而是“五育融合”,圍繞學生專長,發揮同輩間互相影響和促進的作用,“這就是火種”。在她看來,學生未來的發展需要“熱愛”,小學教育就是要“扶植”這份熱愛。
張燕介紹,東城區認真地落實素質教育要求,“無論學校規模大還是小,一直致力于‘優質’‘均衡’的辦學目標”。
深藏在藏經館胡同里的雍和宮小學用“古巷里呼吸,山海間生長”描述它的校園文化,這里的老師們相信,當一個孩子在紅墻灰瓦間懂得自己的來處,又在興趣探索中找到未來的去處時,學校就與“山海”相連。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