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眾給我留言,說5月13號大熊貓福寶出現了少量的青團排黏情況,很多喜歡福寶的朋友都非常擔心,問我這到底要不要緊。
其實,大熊貓排黏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要,這和他們被逼著吃了200萬年竹子有關系。
為了保護消化系統,它們的腸胃會專門分泌出大量的黏液,包住那些沒被消化的竹片,好防止腸道被劃傷。
但是黏液過多,或者和食物殘渣裹在一起,就會造成腸胃不適,所以熊貓每個月都會有一兩次正?!芭硼ぁ薄?/p>
大熊貓排黏的時候會縮成一團、不吃東西,還伴有嘔吐,所以大家見了很難不擔心他們是不是生病了。
但一般來說,只要排黏次數不多,黏液里沒血絲,都不用太緊張。
而之所以大熊貓會有這么特殊的生活習慣,和它們800萬年的演化經歷有直接關系。
熊貓是食肉目動物,牙齒是尖銳的裂齒,腸道結構也和獅子老虎一樣又短又直,還缺乏消化植物纖維的盲腸以及關鍵的酶,但偏偏食物中99%都是又硬、有難消化的竹子。
為了對付這種高纖維低營養的食物,大熊貓的身體被迫 “魔改”:臼齒寬大而且有更多褶皺,能把竹子磨成細渣;胃部分成上下兩層,上層儲存未消化的竹子,下層加速排空;最關鍵的是腸道里的杯狀細胞會大量分泌黏液,像一層保護膜包裹住尖銳的竹纖維,防止腸道被劃傷。
大熊貓對竹子的消化率只有 17%,每天要吃 幾十公斤的竹子,大量無法消化的竹纖維在腸道里堆積,就像無數小刀片不斷摩擦腸壁。
正是靠著大量黏液包裹,這些沒消化的竹子才能變成青團,被安全地排出體外。
但是,當黏液和各種雜質的混合物在熊貓肚子里積累過多,就會影響消化吸收并產生炎癥,大熊貓就會進入排黏期。
這時它們會坐立不安、蜷縮成團,并停止吃東西,選擇靠墻蹲坐等姿勢輔助用力,花上幾分鐘到半個小時從肛門排出透明或者是淡黃色的膠狀黏液。但是如果排黏過程中,腸道蠕動太過激烈,也有可能會有黏液從嘴巴里邊吐出來。
排完黏液后,大熊貓很快就會恢復食欲,甚至進入“暴食模式”,快速補充能量。
排黏屬于大熊貓的腸道“定期大掃除”,可以清除多余的黏液和雜質,維持消化功能、避免腸道發炎。
所以,如果大熊貓每月排黏 1-2 次,黏液是透明或淡黃色的,沒有血絲和異味,排完后精神狀態和食欲都很正常,我們就完全不必擔心。
但如果發現它們頻繁排黏,比如一周多次,或者黏液帶血、有腥臭味,同時伴隨拒食、腹瀉、體溫升高,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腸炎或腸道梗阻的信號,需要及時治療干預。
野生大熊貓會通過采食不同竹種來調節黏液分泌,圈養環境中飼養員也會提供嫩竹葉、竹筍和其他易消化的食物幫助它們維持腸道健康。
我自己就是熊貓愛好者,去四川王朗大熊貓國家公園追過野生熊貓,還在武漢動物園給大熊貓武林主持過生日。期待能和大家交流更多關于熊貓的有趣話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