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見》看到現在,幾乎每集都被我拉進度條反反復復咂摸過兩遍,甚至更多。
許久沒有看過讓人觀感如此復雜的劇,激昂、憤懣、悲涼、心疼……種種情緒沖刷出一幅清晰又彷徨的亂世之景,心中油然而生對民族命運的共情。
越往后看,越是確定:
這是一部未受短劇侵蝕、仍保留長劇質感,久違的認真做內容的劇。
這是一部大浪淘沙后能留在岸上,讓時間說話的劇。
在追劇過程中,我能真切觸摸到那些被時代洪流推著走茫然緊張的心跳,也見證了一個個靈魂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點滴蛻變。
角色褶皺折射時代變化
「變」是《人生若如初見》最鮮明主題。
人心易變,對錯易變,時局更易變。
在一切都動蕩不安的年代,人不再是單一的人,而是過往經歷與見聞的總和,于是生命泛起褶皺,抉擇改變人生。
梁鄉的變,體現在“辮”。
留日生紛紛去辮明志時,梁鄉的抵觸情緒還很明顯。
直到被日本警察故意抓捕,只因他們留著“可笑的辮子”,就被看作可以隨意欺辱的對象。
梁鄉這一剪子,剪的是民族屈辱,燃的是熊熊斗志。哪怕回國被上頭針對,他也不愿遮掩——看過了外面的世界,知道固步自封只會滅亡,他誓要為宗室改換新面貌。
有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爆炸之后,一片頂戴花翎混亂奔逃,唯有身著新式軍服的梁鄉逆流而行,要去爆炸現場勘察。
他有家國抱負,有醒悟時刻,卻沒有真正認清現實,仍深陷在以一己之木扶大廈將傾的幻想中。
留日期間,每一次接觸到新思潮,他頓感倉惶;回國后,面對軍事體系的陳腐、宗室子弟的挑釁,他心緒百轉,卻從未承認廢墟之下是腐朽不堪的根,從未生出徹底顛覆舊秩序、剜肉新生的意圖。一句“好武器要掌握在宗親手中”,令人脊背一涼。
身體的辮子剪了,心里的辮子還在。這是梁鄉的悲劇性所在,亦是一個角色的厚度所在。
而菽紅的變,是真正由內到外、翻天覆地的,自我的覺醒影響了她一生。
第一次上課她還不知道什么是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彼時的她怎能想象不久之后會踏上一條流亡、行商、革命的漫漫荊棘路。
被迫流亡日本后,菽紅逐漸展露自己的力量:賺錢,養家,在柴米油鹽中辟出一條生路,一步步變成能為他人托底的存在。
不僅有經商的頭腦,她還有著連自己都未曾察覺的革命膽識。吳天白癱瘓之后,她游走于各方傳遞信息,更身懷六甲冒著生命危險送炸彈。面對從不貸款給留學生的美國銀行,她通過自己的人脈和經歷成功貸出了款,還利用這筆錢去贊助華人酒會,發掘更多革命人才。
菽紅不談革命,但所做的樁樁件件皆是革命。她在生活中覺醒,又歸于生活去革命。她的血液里流淌著民族的韌勁和母性力量的生生不息。
年代劇的看點正在于此,一旦將人放入洶涌的變局,便最能看出人的復雜性
梁鄉、楊凱之、李人駿三人志向不同,為何還能成為好友?
關于這個問題,凱之看得最為通透,“你要開一扇門,手里有一萬把鑰匙,一把把試來不及的”,他們選擇了不同的鑰匙,卻是想開同一扇門。
表面上,楊凱之有幾分審時度勢的狡黠,跟誰都能打成一片,鬧起來甚至沒個正形;但聚焦行為,楊凱之的冷靜睿智、運籌帷幄逐漸顯影,尤其是在解決秋操問題上,他軟硬兼施一套組合拳下來,讓梁鄉和軍官們都心服口服。
這是一位真正的革命先行者,他不動聲色地“藏”于晦暗,內心卻始終如炬火般明亮。
而吳天白和楊一帆同為革命派,又是怎么從志同道合分崩到要拉對方下臺?
吳天白激進,憑一腔熱血一身干勁去沖鋒,似乎無所畏懼。而當那枚被他視為“將震撼世界”的炸彈險些炸得他家破人亡,又令人無比唏噓。
楊一帆保守,信奉思想組織建設足夠穩固才能夠行動,不能“只知道下塘,不懂得上岸”。當吳天白認為“只能講破壞”時,他考慮的是“搞破壞”之后如何收場。
他們象征的是革命者的理想與理性,他們的對照和一次次爭執,恰恰反映了那個時代思想覺醒的多元形態
楊凱之的熱血與堅定,則為這組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革命者群像加入不可或缺的一筆。
你可以清晰見證,《人生若如初見》中每個角色都在信仰與現實中反復求索,在歷史局限性下掙扎、突破
人物的命運轉折背后,是革命道路的曲折坎坷,亦是時代前行的柳暗花明。
我尤其喜歡的一抹伏筆,當數宋晨——當年被菽紅嫌棄的未婚夫,那個單純怯懦的富家子弟,居然長成為主動接過革命火種的新一代革命者。
從搖擺閃爍到堅定耀眼,他的眼神變化深深震撼了我。
革命志士、宗室貴胄、新式女性、實業家……每個人都是那個時代下一類人的縮影,他們有落點、有血肉、有生命力,共同構成了一幅“覺醒年代”浮世繪。
即便是主線之外的小角色,劇情也用寥寥幾筆勾勒出他們的私心與柔軟,留下各自的時代烙印。
比如宋會長,看似是根沒原則的墻頭草,可一涉及國家尊嚴,他卻突然直起了腰桿態度鮮明。
比如載灃,他比諸多宗室紈绔有遠見,可身份特殊、位置尷尬,不得不碌碌無為做個窩囊王爺。
外人罵他躺和廢,可梁鄉出國前,是他用一句“你去弄清為什么日本人行我們不行”為懵懂的梁鄉指明了方向。
包容與分歧,革新與守舊,一個個復雜鮮活的人構成了紛亂變革的大時代。
《人生若如初見》重新定義了“人生是曠野”——
你永遠猜不到誰會和誰攜手同行,一起出發的人最終又會走向何處,在那個選擇無比重要的年代,一個念頭的搖擺就會迅速將人推向相去甚遠的岔路。
《人生若如初見》也刷新了我對 “傳奇”的認知——
是無數普通人用血肉寫就不普通的人生,在不可逆的時代洪流中筑起燈塔。
鏡頭語言彰顯時代質感
跳出人物命運,整部劇有一點始終不變:質感
導演王偉作品少而精,《白夜追兇》《隱秘而偉大》《問蒼茫》部部經典,編劇江奇濤履歷更是驚艷。
強強聯合貢獻出的便是各方面都值得回味的品質之作。
瞧這幾句,力度多強:
以尖銳之筆,剖混沌之世,我們有多久沒在國產劇里聽到如此振聾發聵的臺詞了?
好劇的深度一眼可見,好劇的「時間」也有實感
服化、色調、光影都得精準細致、應時應景,才能像一汪湖水將人拽進那個年代。
《人生若如初見》的光就用得極妙。
梁鄉與楊凱之初見,冷灰鋪滿屏幕,而這種冷又與后期悲涼蕭瑟的冷不同,還有一簇搖曳的火焰帶來生機與暖意。
楊凱之和李珠姬同框多為暖光,他們的愛情著墨甚少,卻鮮活動人。
菽紅和吳天白的第二次逃亡,倉促得只有幾秒畫面,之后鏡頭就長久定格在茶爐的裊裊炊煙上,只余背景模糊窺見追兵趕來。
以靜襯動,以慢顯快,不消多余交代就揪緊人心。
諸如此類高級鏡頭語言太多太多,以至于觀看期間我總想感嘆:
《人生若如初見》的鏡頭,都是人生鏡頭。
有兩個地方我印象很深,空無一言卻寫滿「封建」二字。
一個是梁鄉母親受禮,多爾袞后人即便家道中落依舊架子十足;一個是梁鄉覲見,三拜九叩,跪服皇權。兩道身影就此重疊,讓人驚覺不愧是血脈相連。
再就是梁鄉回京,和他上任進門的兩個長鏡頭對比——
百姓飽受苦楚,上層仍在內斗,平民街景與官場陋習的懸殊差距,如一瓢冷水潑醒滿懷壯志的梁鄉,也敲響后世警鐘。
行將就木的老者就是腐朽清政府的象征,窗外暖陽只照得亮房間一隅,他穩坐暗室中央,將后來人打發進更黑暗的角落。
如果說之前還不理解為什么視角錨定在一個革命失敗者身上,那么梁鄉回國后的種種見聞就讓根由越發明晰:
這里的清廷,沒有充斥古偶幻想的粉紅泡沫,只有經年不散的陳腐臭味。
宗室子弟不諳軍事,無能紈绔花錢入職,就為了“好武器要掌握在宗親手中”,秋操演習宛如兒戲,有志之士無處施展。
如此冥頑不靈的系統,如霉菌般腐化每個內部人員,注定無法靠一兩個人挽回頹勢。
梁鄉有變革之意卻割舍不下往日榮光,他也曾策馬奔向破局之路,馬蹄聲聲踏響新思潮的鼓點;而現在楊凱之戍邊多年還是“下級”,卻比他更看得清局勢真相。
那匹承載過二人希望的快馬,如今只能在延邊飛馳,差距立現。
人人有戲,幀幀耐嚼,這是為什么我說《人生若如初見》經得起時間考驗,因為看過的人都能輕易品出它的魅力。
劇情過半,那種生猛厚重的氣息愈發動人心扉。
我們親眼看著角色被命運裹挾遠走,再回想他們最初的模樣,后知后覺究竟什么是時代浪潮、造化弄人。
尤其是留學三人組的參差有種鈍痛感。兄弟情誼逐漸摻入更多現實斟酌,梁鄉調回楊凱之,想利用他整頓官斗,楊凱之心有不滿,殊不知主意正是他抱怨對象李人駿出的。
在日本時,李人駿還為楊凱之拒收情報費,現在卻悄悄昧下梁鄉退回的賄賂,上司擦著他腦袋開的那一槍,劃開了昔日好友的新邊界。
立場不同帶來的利益爭斗顯露苗頭,更可悲的是我們知道,這種漸行漸遠還只是開始。
《人生若如初見》好看,也絕妙,它真切扎實地拍出了那股“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悵然感
情感浪漫,革命也浪漫,無情之人不會熱烈投身革命事業,而有情之人不會對這一切無動于衷。
正是這種「將人當人看、把人當人寫」的誠摯與筆力為故事賦予不一樣的靈魂,從冷峻的歷史塵埃中撿拾人性溫度,雕琢戲劇張力。
年代傳奇劇的要義不是看誰更偉光正,而是誠實回望發生過的一切。
爭議或許不可避免,因為它刻畫的本就是一個矛盾沖突的時代轉角和一群不斷否定又努力探索的人。
也正因有各方思想從不同河流匯聚而來,驚濤拍岸,才激蕩出那段崢嶸過往。
我想,即使在短視頻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還是不能沒有《人生若如初見》這樣的劇。
它是以歷史為筋、人性為骨,釀出的一壇嗆口的酒,辛辣、渾厚,卻能讓我們再次回望那個不該忘卻的時代轉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