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一位女知青斗膽上書,請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改為工齡。此信驚動了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對這封信作了重要批示。
1988年6月,中央365號文件明確規定:知青在下放農村勞動期間的農齡一律算作工齡。
這年9月,知青農齡普查工作在全國展開,從此8000萬知青的農齡全部變成了工齡。
后來,這封改變了知青命運的信被人們稱為“知青福音書”。
斗膽寫這封信的女知青名叫蕭蕓,她的人生歷程頗富傳奇色彩。
知青時代的蕭蕓
她嫁給了大隊支書的弟弟
1949年9月4日,蕭蕓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父親是畢業于湖南大學土木系的高材生,后來在常德農校任校長,母親則是長沙周南女校的才女,解放后在湘潭教書。
1957年,蕭蕓的父親被打成“右派”,不久被送去勞教。1965年7月,蕭蕓報名上山下鄉,與89名知青來到湖南湘潭縣姜畬鎮,組建了湘潭姜畬知青茶場。
1968年12月31日,知青茶場解散,蕭蕓去了一個別人都不愿去的偏僻山村——湘潭縣姜畬鄉老虎巖生產隊落戶。
蕭蕓認識了一個叫李開彥的人。他是大隊支書的弟弟,比蕭蕓大兩歲,南昌航校畢業后分配在株洲320廠。
支書家里想為他找個對象,他們相中了蕭蕓。蕭蕓對他的條件還比較滿意,同時她也想找個能夠保護自己的人。
可是談了三年,兩人只見過兩次面,有一次,公社開批斗會,凡是五類分子、右派子女等等都被通知參會。支書母親聞知,悄悄地對蕭蕓說:“你今天在家種菜,我去開會。”
老婆婆果然到會,并坐在五類分子中的第一排。公社書記見是支書母親,吃驚地問:“你怎么坐在這里?”
婆婆說:“我來替媳婦挨斗。”
書記說:“你媳婦是誰?”
婆婆說:“是蕭蕓。她犯了什么罪?我替她挨斗,要打要殺,隨便來。”書記連忙上前,將她扶起,并連聲道歉。
公社干部幾乎人人都認識她。她是“紅色堡壘戶”,干部下鄉,常在她家搭伙吃飯,公社書記批評發通知的干部,說他黑白不分,怎么抓到書記家里去了?
遂叫他將支書母親送回村里。蕭蕓真的由此躲過一劫。蕭蕓去鄉中學當了民辦教師。第三次見面時,她與李開彥到公社領了結婚證,舉行了婚禮。沒有人再來騷擾她。
1977年,蕭蕓在農村生下了一個女兒,她成了一位母親。原打算就在農村這么度過一輩子,但知青大返城的浪潮將這一平靜打破了。
插隊時期的蕭蕓
回城,冒險寫下“知青福音書”
1979年7月中旬,已在鄉中學當民辦教師的蕭蕓碰到了大隊管收發的人,那人說大隊部有她的一封信。
在此之前,她已多次向有關部門寫信請求解決她的回城問題,但都石沉大海。這回,蕭蕓同樣沒抱什么希望。
然而,她拆開信一看,信卻是湘潭縣公安局寄來的。里面附著一張表,同意蕭蕓和女兒將農業戶口轉為城市戶口。等得心都快碎了的蕭蕓,在這突至的驚喜面前落下了眼淚。
結束了14年半的知青生活,蕭蕓被招工到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當了一名老師。
那時,紛紛回城的知青所遇到的生活困難多得不可想象。大部分人雖然有了一份工作,但在工資級別、住房分配、福利待遇上都得從頭開始。
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
未命名賬號已關注
分享視頻
0/0
00:00/02:42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02:42
02:42
靜音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高清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video 標簽
男人五十
愛情/家庭64集
熱度99萬+
重播
轉載
未命名賬號已關注
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
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
未命名賬號已關注
分享視頻
0/0
00:00/02:42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02:42
02:42
靜音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高清
男人五十
愛情/家庭64集
熱度99萬+
重播
轉載
未命名賬號已關注
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
特別是那些下鄉插隊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像蕭蕓一樣在農村成了家,如今拖兒帶女,身無長技,干的是最差的工種,拿到手的工資也最低。這些大齡知青因下鄉錯過了上大學的機會,也失去了青春的浪漫,現在連工齡還得從零計算。
難道知青在農村勞動的成果就這樣輕易地被一筆勾銷了嗎?難道他們那一段獻出了人生最美好年華的“蹉跎歲月”就這樣無聲無息地被湮沒了嗎?
湖南省湘潭縣的部分知青在蕭蕓家里議論紛紛,后來知青們對她說:“蕭蕓,你有見識,文筆也好,你代表我們寫一封信,要求把我們下鄉的農齡改為工齡。寫好信后,我們都簽上名,如果闖了禍,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們大伙照看。”
蕭蕓何嘗不希望這樣,這些問題也同樣困擾著她,但現在要她執筆寫這封信,她不能不有所顧慮。后來她還是同意了。
1982年國慶節的傍晚,她經過深思熟慮,幾易其稿,終于寫好了這封后來被人們稱之為“知青福音書”的信。以下便是這封信的原文:
各位領導:
我們都是1964年至1968年下鄉、1978年至1979年回城的知識青年。奔赴廣闊新天地的熱烈場面歷歷在目,青春熱血在胸膛里升騰的情景記憶猶新。在農村,我們日復日、年復年,泥水里滾,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長農齡達15年)。在黨的政策召喚下,我們流著熱淚回到“娘家”。
作為社會歷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鄉”成為了過去,并即將被遺忘。但作為我們這些親歷者對自己的不尋常歷史卻是銘心刻骨的,因為我們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獻給了她,我們并不是什么犧牲品,也不是碌碌無為的庸人,猶如將軍回首戎馬生涯一樣,我們常常回味那不尋常的“蹉跎歲月”,在國家機構幾乎癱瘓、生產停頓的動亂時期,我們8000萬知青在農村,在邊疆,自食其力(不與城里同胞爭飯吃,爭穿用),身居茅棚(不與城里同胞爭房住),荷鋤掮擔(不與城里同胞爭飯碗)。糧棉油里,我們曾經灑下了多少汗水?這對當時國家經濟狀況的平衡、社會秩序的穩定應當說是有積極作用的。若不如此,國家又會是何模樣?這些看不見的、因而不被人重視的貢獻,不應當隨著歷史的推移而被抹殺。
令人費解的是,在城里,復員軍人的軍齡算工齡,家屬、閑散勞力轉正前的合同期、臨時期算工齡,而作為有組織、有號召、有計劃的上山下鄉運動的積極參加者———下鄉知識青年的“農齡”卻被一筆勾銷了,這點我們無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最后回城的我們這些知青,幾乎都是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干在農村的老實人,中國有句俗語:“不使老實人吃虧。”我們希望,國家在調整低工資、制訂工資改革制度的時候,能考慮到我們的客觀情況和實際困難,能在國家財政經濟允許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我們的經濟地位,使我們能和全國人民一道富起來,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鄉吃大虧”論無立足之地。我們真誠地希望,我們微弱的呼聲能喚回國家領導傳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執筆人: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蕭蕓
1982.10.7
信的落款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但當蕭蕓拿出寫好的信請大家簽名時,有人卻露出了遲疑之態。蕭蕓看著繞了一圈一個名字也沒簽上的信,一下子傻了眼。
當時人們擔心因此而惹禍上身。但信既已寫好,有好些句子大家都能熟背下來,如果有人去報告,她照樣推脫不了“罪責”。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鋌而走險。蕭蕓干脆就由自己冒一回險,她把信的落款改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執筆人:株洲市湘江機器廠南華幼兒園蕭蕓”。
寫好這封信后,蕭蕓又做了三件事:一是請三天假回了一趟老家,幫父母打了2000斤煤餅;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褲拆了,又添了幾斤毛線,給女兒織了幾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讓他馬上提出離婚,以免受到株連。蕭蕓已經為這封信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信雖然已經寫好,但寄給誰呢?蕭蕓想到了從湘江機器廠調到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雜志社當編輯部主任的潘運告,他是蕭蕓當時認識的最大的一個官。
此后,這封信便開始了它獨特的旅程。潘運告接到信后,認為信中所提的問題非常重要并且帶有普遍意義,遂轉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關領導,并建議以本社收集的一種社情民意的名義提交湖南省委。
出版社黨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辭,加蓋了鮮紅的印章,此信遂被轉到湖南省委辦公廳。當時正好湖南省有一批急件,派專人坐飛機到京請胡批示,于是這封信又加蓋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飛呈胡的案頭,成了胡耀邦落實政策“六年兩千件”中的一件。
1983年元旦剛過,南華幼兒園園長突然通知蕭蕓到廠信訪辦去一趟。一進門,信訪辦主任就問:“你給省里寫過信嗎?”
“嗯。”蕭蕓點頭。
“寫的都是啥內容?”
“要求把下鄉知青的農齡算入工齡中。”
信訪辦主任仔細打量了一下蕭蕓,僵硬的臉上終于露出了笑容:“你真有兩下子,省委辦公廳來了電話,讓我們信訪辦轉告你,胡對知青待遇作了批示,國家有關部門正著手調查解決知青的工齡問題。”
聽到這里,蕭蕓的一顆心總算落了地。
此舉不僅改寫了全國知青的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全國8000萬知青在廣闊天地摸爬滾打的青春歲月由此得到了一種肯定。
隨著上山下鄉那一段歷史遠去,很多生動的知青故事逐漸被遺忘!但對每一位知青來說,這是我們最鮮明的人生體驗,我們要銘記、寫下、傳播我們的知青故事!
感謝蕭蕓這樣有勇有謀又有心的優秀知青,感謝她為8000萬知青隊友作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