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吉利發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并召開了一季報發布會和“一個吉利”戰略整合計劃說明會。盡管今年一季度吉利汽車業績亮點十足,但輿論中仍有不少聲音拿“吉利出口9萬輛”說事,認為這家中國車企在全球化方面不如理想預期。
問題的關鍵并不在于這個數字本身,而在于輿論是否還停留在“以出口量論全球化”這般陳舊的敘事邏輯中。
一直以來,全球化是衡量一家企業是否具備在全球范圍內建立完整產業能力和文化影響力的系統競爭。如果我們仍用單一維度去衡量全球化,只會錯讀真正有實力的企業,也會誤判中國制造在國際格局中的戰略位勢。
如果僅憑9萬輛的出口量就定義吉利的國際化程度,那恰恰是把吉利的全球化讀小了。在這個需要系統性競爭力的時代,全球化同樣是一座“金字塔”結構,第一層是產品輸出,第二層是技術輸出,第三層是商業輸出,第四層是文化輸出。
最基礎的,是產品輸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5年1至4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193.7萬輛,同比增長6%,其中乘用車160.9萬輛、商用車32.7萬輛、新能源汽車64.2萬輛。這組數字意味著中國汽車制造正以前所未有的體量沖出國門,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但是,產品出口這件事并不能直接對應到品牌或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匯總多份研報發現,整車企業出口多集中于中東、拉美等對準入門檻要求較低的市場,技術能力與本地運營能力仍然薄弱。出口數據可以說明增長勢頭,但不能說明戰略深度。
如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所強調的,中國企業不能停留在數量的優勢上,而要通過與國際企業的合作,不斷提升產品背后的技術含量和品牌價值。這意味著,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的提升,是從制造規模走向產業領導力的必由之路。
我們通過吉利可以看到,吉利已經向海外輸出整套技術體系和研發能力。比如,針對韓國市場,吉利與雷諾的合資公司在2024年實現凈利潤3.56億元;以及更早之前,吉利在馬來西亞形成戰略基地,深度產品開發、供應鏈與品牌體系,實現本地正向研發、平臺輸出和整車制造。這套以平臺為核心的輸出模式,正在從東南亞復制至更多市場。
相比多數中國車企仍依賴的CKD拼裝或政策補貼拓展出口路徑的模式,吉利已率先完成從“產品走出去”到“能力走進去”的轉變。如此看,真正能輸出核心技術、并具備獨立構建產業鏈能力的中國車企,目前極為稀少,而吉利就是其中之一。
在技術輸出的背后,是組織能力與資源布局的能力。也正因如此,吉利得以與奔馳展開全方位合作,還共同研發下一代高效混動系統,預計2026年搭載于全新CLA車型。這些合作已不止于合資或投資,而是技術、平臺、供應鏈等底層體系的商業化輸出。此外,吉利在智能化架構、座艙系統、AI芯片等領域的自研能力,也成為奔馳持續加深合作的關鍵因素。
李稻葵曾指出,全球化不能靠單打獨斗,必須通過深度協同和創新模式,完成資源的全球優化配置。如此看,全球化的深化不僅體現在企業間協作的技術廣度,也體現為市場網絡的縱深。
目前,極氪科技集團已進入全球60多個主流市場,海外用戶超過182萬,建有100余家門店,覆蓋亞洲、歐洲、大洋洲、美洲和非洲五大洲。2025年,極氪計劃海外門店擴展至200家,目標銷量翻番;領克則進入39個國際市場,連續三年位列歐洲單車均價4萬歐元以上中國品牌第一。通過“訂閱模式”、歐洲體驗店、亞太車主俱樂部等路徑,領克持續提升品牌黏性與在地化運營能力。
在全球化金字塔結構的第三層級,吉利不再只是一家出口型車企,而是在逐步形成區域落地能力和本地長期運營的全鏈條能力。
但更深層次的全球化,則是體現為文化認知的共建能力。企業進入一個國家,最終需要被當地社會、用戶、政策與價值觀接受。吉利在并購沃爾沃時,沒有照搬國內管理方式,而是選擇充分尊重沃爾沃的北歐文化與運營機制,保留其品牌獨立性與核心研發體系。這種融合方式不僅避免了管理沖突,還促成了沃爾沃的再度增長,同時反哺了CMA平臺、領克等多個業務板塊。
雖然文化輸出往往被認為是最虛、最玄的部分,從TCR多次奪冠到國際汽車聯合會(FIA)主席邀請吉利加入F1賽事,而不是其他中國車企,這就說明文化輸出的意義。只有真正完成從產品到技術、再到商業和文化的遞進式建設,才能被主流全球汽車體系接納。因此,文化輸出才會成為全球化的最高階形態。
更關鍵的是,如今的吉利已在歐洲建立起完善的研發、制造、渠道體系,具備多國合規標準的能力。要知道,能進入歐美核心市場的門檻,從來不是一個認證那么簡單,而是整個驗證、法規、標準體系的融通能力。
全球化不是看你賣了多少臺車,而是你在哪些國家具備生產、銷售和生存的能力。李稻葵也曾強調,文化融合是企業全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有實現認知的相互理解,合作才能走得更深更遠。透過吉利這家企業,你可以發現,中國企業有能力、也有耐心在文化層面實現對接與共建。
現在再看吉利的全球化戰略,是一座逐步成型的金字塔。底層是產品,向上是技術,再上是商業結構的輸出與協同,最頂層則是文化認知與全球角色的確立。這套結構是以十年一劍的方式構建起屬于中國車企的國際通路。
“一個吉利”的戰略,是將這座金字塔從過去品牌割裂中抽離出來,形成統一的表達與認知。它不止關乎極氪有多智能、領克有多年輕、吉利品牌有多親民,而是要講清楚一個真正具備全球化金字塔體系的中國車企的戰略全貌。
讓消費者看到的,不僅是幾個品牌和幾款車,而是一個完整的、足以匹配豐田大眾那樣全球化邏輯的中國體系,這也是為什么吉利在2025年定下46.7萬目標的原因。
可惜的是,很多時候輿論對車企的全球化評價,仍停留在“賣了多少車”這樣低階維度。這種單向度的標準不僅壓縮了吉利的真實價值,也不利于行業整體認知的提升。
出口9萬輛重要嗎?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吉利正在構建一套脫離出口規模評判的全球化閉環能力。而一旦這套體系站穩腳跟,未來的9萬輛、90萬輛,不過是這座金字塔自然生長的果實。
若還用最底層的“出貨量”去判斷吉利的全球化,恐怕連“全球化”這個詞的含義都沒搞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