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我是腦叔,一個愛聊腦的家伙。
對許多人來說,堅毅——對長期目標的堅持和熱情——是一種美德。它也是克服挑戰、取得成功和保持韌性的關鍵因素。
研究表明,堅毅與目標達成、心理健康改善和生活滿意度提升息息相關。
然而,盡管傳統觀念將這種心理上的堅持與幸福感等同起來,但大腦研究開始表明,在逆境中鼓起勇氣也可能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長期處于壓力之下的群體而言。
作為一名研究大腦健康的行為科學家,我使用大腦活動監測等技術來檢測風險因素和認知衰退的早期跡象。我的研究以及其他工作開始發現,堅持不懈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實際上會損害大腦健康。
堅毅、積極應對與大腦健康的悖論
堅毅已成為心理學的核心理念。研究人員主要關注其積極特征,將其描述為一種幫助人們努力工作、在逆境中保持堅強、即使在困境中也不斷嘗試的品質。積極應對是一個類似的概念,其定義為直接解決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方案。研究表明,積極應對與降低壓力、改善健康和增強掌控感相關。
堅毅和積極應對等特質是用于管理壓力的策略,傳統上被視為幸福感的保護因素。
但堅毅也可能伴隨著風險,導致大腦健康狀況不佳。不妨看一下流行病學家謝爾曼·詹姆斯(Sherman James)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的“約翰·亨利主義”(John Henryism)概念。
約翰·亨利主義是一種應對策略,其特點是持續不斷地、高強度地應對慢性壓力,尤其是在邊緣群體中。它以傳奇的非裔美國民間英雄約翰·亨利的名字命名,他在與蒸汽鉆的比賽中拼盡全力。在民間故事中,約翰·亨利的例子展現了人們如何長期高強度地應對困境,而這往往以犧牲健康為代價。詹姆斯用這個民間故事來象征克服結構性和系統性障礙的不懈努力。
例如,想象一下,一個40歲出頭的人,為了養家糊口,同時從事兩份體力勞動。他們相信不懈的努力才是通往穩定的唯一途徑,盡管他們長期處于疲勞和疼痛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持續的壓力可能會導致高血壓、中風和抑郁癥——所有這些都與認知能力下降有關。
約翰·亨利主義與負面健康后果有關,包括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早期死亡的風險。它也與大腦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有關。
毅力與認知障礙風險
我和同事最近的研究支持了這樣一種觀點:高強度的應對方式,例如長期過度堅持不懈,會導致神經認知功能受損。持續處于壓力之下,本質上會使大腦的某些部位過度勞累。這種損傷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累積,使大腦學習新事物、記憶信息和保持敏銳變得更加困難。
在我們于2025年1月發表的研究中,我們邀請了158名男性參與一項在線調查。該調查通過詢問參與者對“無論我開始做什么,我都會完成”等陳述的認同程度來衡量他們的毅力。調查還要求參與者報告他們經歷記憶喪失和思維混亂的頻率,并對這些情況是否正在變得更加頻繁進行排序。
我們發現,盡管毅力水平較高的男性有著強烈的堅持不懈的動力,但他們報告的認知困難更為嚴重,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和精神疲勞。雖然我們的研究無法確定毅力是否導致了這些困難,但它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持續的、高強度的應對方式是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導致認知成本的下降。
我們在研究中觀察到的毅力與認知能力下降之間的聯系,有一個叫做“非穩態負荷”(allostatic load)的概念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所謂非穩態負荷,是指身體因應對壓力而逐漸積累的損耗。
我認為,那些不畏艱難險阻、克服逆境的人可能會更強烈地感受到非穩態負荷。他們持續的應對方式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加劇生理壓力,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的提前發生。這一解釋與先前的研究一致,這些研究表明,長期處于壓力之下會加速認知能力下降,并對記憶力和執行功能產生負面影響。
頻繁面對歧視、經濟挑戰以及醫療保健服務匱乏等壓力,并保持高度的毅力,可能會促使人們在沒有充分恢復的情況下繼續應對這些挑戰。這會導致慢性壓力,損害大腦健康。
持續不斷地付出精神和情感上的努力而得不到緩解,也可能導致認知超負荷,削弱人們維持心理韌性的能力。這種負擔會加速大腦衰老,并增加認知衰退的風險。
與偶爾為了趕截止日期或完成一個艱巨項目而產生的壓力不同,這種過度勞累更像是每天醒來就已經筋疲力盡,卻還要兼顧多項工作、經濟壓力和家庭責任,幾乎沒有休息或支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持續的精神壓力可能會削弱大腦恢復和保持清醒的能力,即使這個人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韌性。
重新思考毅力
研究人員開始對毅力有了更細致的理解,對“毅力總是有益的”這一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這種觀點也重新定義了“面對逆境的力量”的概念。
在這個更現實的定義中,毅力可以包括自我關愛和休息。知道何時休息或優先考慮自我關愛,是面對挑戰時保持認知健康的實用策略。
此外,冥想、深呼吸和引導式放松等練習有助于調節應激反應,減輕認知壓力。除了個人韌性之外,依靠社會支持和有意義的聯系對長期大腦健康也同樣重要。
About the author:
Darlingtina Esiaka,Assistant Professor of Behavior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聲明:本文版權屬于原作者,僅用于學術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