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在中美經貿會談達成關稅互減協議后,美國總統特朗普迅速將矛頭轉向歐盟,怒斥其貿易政策“比中國更過分”。這一突然轉向,揭示了美國貿易戰的真實邏輯——無差別打擊所有具備產業競爭力的經濟體。
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公開指責歐盟每年向美國市場傾銷1300萬輛汽車,卻對美國農產品設置壁壘。他威脅啟動調查,甚至考慮全面切斷歐洲汽車對美出口。這一強硬姿態遠超此前對華施壓的力度,標志著美國貿易戰進入新階段。
美國汽車產業(資料圖)
歐盟的處境頗具諷刺意味。就在數月前,印度還因美國對華加征145%關稅而興奮不已,莫迪政府甚至模仿美國政策,對進口智能手機加征20%關稅,試圖吸引產業鏈轉移。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曾宣稱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中美突然和解讓新德里的算盤落空。數據顯示,印度手機制造本土化率不足15%,遠低于中國的95%,蘋果在印生產線仍依賴中國零部件供應。波士頓咨詢報告指出,即便中美維持高關稅,跨國企業首選替代地也是越南、墨西哥而非印度。
特朗普的貿易戰從來不是單純的經濟政策。四月初,美國突然對全球加征關稅時,歐盟已遭受多年“割韭菜”——被迫高價采購美制液化天然氣和F-35戰機,還要承受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歐元貶值。德國《明鏡周刊》尖銳指出:“當美國發現啃不動中國這塊硬骨頭時,就開始咬盟友的軟肋。”
特朗普(資料圖)
法國的反應尤為激烈。馬克龍早在2023年訪華時就警告歐洲不能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此次更直接批評特朗普的貿易霸凌。法國農民清楚,一旦美國農產品大舉進入歐洲市場,他們的生計將面臨毀滅性打擊。德國汽車業同樣擔憂,失去美國市場意味著行業根基動搖。
中國在此輪博弈中的表現提供了關鍵啟示。通過稀土管制、對等關稅等反制措施,北京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中美聯合聲明顯示,美國對華關稅已回落至30%左右的合理區間。這種“以戰止戰”的策略證明,面對霸權恫嚇,妥協只會招致更貪婪的索取。
歐盟此刻站在十字路口。馮德萊恩近期表態要深化對華合作,中歐已在綠色能源領域落地200多個項目,4月更簽署了150億歐元的《綠色科技合作備忘錄》。若歐盟選擇加速推進中歐投資協定,中國電動汽車對歐10%的關稅將遠低于美國提議的25%。但這條路同樣風險重重,特朗普政府很可能對此實施次級制裁。
美國的戰略意圖已昭然若揭。從亞洲到歐洲,從電動汽車到精密機械,其真實目標是劫掠全球高端制造業。德國汽車、法國農業、荷蘭光刻機——這些支撐歐洲經濟的支柱產業,全是華盛頓的狩獵對象。
特朗普(資料圖)
印度成了最慘痛的教訓。莫迪政府為討好美國開放電動汽車市場、降低關稅,甚至簽署武器協議,最終只換來一句“美國絕不會為印度改變對華戰略”。470億美元投入的“印度制造”計劃,在產業鏈重組浪潮中顯得蒼白無力。
《外交事務》雜志哀嘆:“二戰后的美歐聯盟正在終結。”當中國證明自己不是易與之輩,當歐盟開始思考戰略自主,美國單極霸權的黃昏或許真的來臨。特朗普的槍口對準盟友時,他真正扣動的,可能是全球秩序重塑的扳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