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ix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令人著迷、深思。
一道銀色“龍卷風”在鹿特丹港口拔地而起,雙螺旋鋼結構穿透百年倉庫的玻璃穹頂,在海風中盤旋升騰。
這座由MAD建筑事務所打造的FENIX移民博物館,不僅是全球首個以移民史詩為主題的空間敘事作品,更標志著中國建筑師首次在歐洲文化建筑領域刻下姓名。
歐洲媒體《Inside Rotterdam》對這一建筑的落成給予了高度評價,稱贊 “龍卷風既是視覺焦點,也是一種體驗,二者合二為一。”
? Hufton+Crow
五月中旬,這座建筑在二戰廢墟上重生的港口揭幕,許多名人造訪現場,一身粉色的荷蘭女王本人也參與了開幕儀式,在現場還激情敲鑼慶賀。
正式開幕的前一天,我見到了馬巖松,深藍色羊毛開衫搭配黑色墨鏡,一如既往的“酷”,看不出太多表情。
但是當有移民專程騎車來感謝他,還附贈自家果醬時,他的嘴角分明有掩飾不掉的笑意。或許這就是建筑師的榮譽時刻之一。
被他改造的博物館曾經是全世界最大的倉庫之一,為荷美游輪提供服務,歷經百年風雨。19和20世紀,數百萬移民通過這條航線遠走他鄉,永遠地改變了人生軌跡,其中就包括愛因斯坦。
當我們走在鹿特丹的街頭,隨時會遇到各個建筑設計大師的作品,庫哈斯的De Rotterdam辦公大樓、彼得·布魯姆的立方體屋、MVRDV的Markthal拱廊市場......如今,來自中國北京的建筑師馬巖松,續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指尖觸碰樓梯的金屬表面,我似乎感受到熾熱的情感,那是百萬移民跨越大洋的勇氣,是他們在異鄉落地生根的堅韌。
沖出屋頂的“龍卷風”
從2018年的草稿到FENIX移民博物館落成,馬巖松用了7年時間。
遠遠望去,博物館的造型宛如一道“龍卷風”,從地面向上盤旋,最終沖破屋頂,直插云霄,極具視覺沖擊力。
建筑與歷史在這里完美融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空間體驗。
整座博物館一共分為三層,一二樓兩側是四個主要展區,分為常駐展覽和階段性展覽,三樓是樓梯的終點,一座懸挑結構的觀景臺,在這里可以俯瞰馬斯河和荷美郵輪公司的舊總部。
巨型螺旋樓梯,又被稱為“Tornado(龍卷風)”,貫穿和聯通整座建筑。無論是從水岸碼頭還是倉庫背后街區的大門進入博物館,最先看到的就是這兩座逆向盤旋的樓梯交纏在一起,蜿蜒向上沖出房頂。
?存在建筑
“一上來先把廠房給打開了,掀了天窗沖出去,和老廠房形成造型反差,就像當時那些冒定決心遠赴重洋的移民,都是冒險精神的體現。”
沿著螺旋的軌跡攀升,兩段樓梯在兩處交匯,形成漩渦狀平臺,這里也是最吸引小孩子的地方:“很多小孩在這上下來回跑,不讓家人找到他。”
樓梯由過山車專家建造,通往建筑各處。為了營造輕盈的空間感,他采用了能夠反光的鋼材。“一是能引入更多自然光進來;二是人在樓梯上走的時候也能看見自己和別人的鏡像,好像時空穿梭一樣。”
? mad
出于相似的考慮,屋頂采用了玻璃材質,使得透入更多光線。陽光好的時候,雖然這里是老廠房,但完全感受不到封閉與嚴肅,相反光照十足,非常通透。整座建筑我最喜歡的應該是露出的屋頂部分,也是這場“龍卷風”的終點。
巨大的懸挑結構讓建筑如同漂浮在空中,腳下是名為Kebony的改性木板裝飾,營造出一種登上游船的質感。作為支撐的金屬頂像一把大傘撐開,映照出對岸的建筑。
在這里可以感受撲面而來的海洋氣息,眺望遠處的草地和游人,身體和心靈都很快放松下來。
? 存在建筑
這座觀景臺也是整座建筑最先確定下來的部分。“博物館一開始就希望能夠具有公共性,吸引更多人來這里看風景。這里雖然不是很高,但是360度都有很好的景觀。”
馬巖松說,攀爬這座樓梯的過程有點像一場旅程,頂部的自然風光和開闊平臺代表著目標與美好,但在旅程有些時刻你要去做出選擇,上去和下來可以是完全不同的路,不同的分支也通往不同的平臺。
參與市民聽證會
第一次見面就畫好草圖
2018年的夏天,項目業主Droom en Daad基金會邀請馬巖松來鹿特丹參觀,出席一場紀念論壇活動。
時任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館長的維姆·貝維斯找到馬巖松聚會聊天,說他非常欣賞MAD一直以來的設計和理念。后來也正是他向基金會推薦了馬巖松。
那年秋天,馬巖松很快和Droom en Daad基金會會長、荷蘭歷史學家Wim Pijbes簽訂委任書。
基金會希望將Fenix改造成一個展示移民歷史的博物館,讓其成為民眾欣賞城市風光、了解鹿特丹移民歷史的城市公共空間。
馬巖松及其團隊經過多輪設計和修改,最終成功拿下該項目。“2018年第一次見面,基本上草圖大概就有了。”
馬巖松表示:“Fenix的過去、現在、未來都令人著迷、深思。希望這次充滿活力的轉變可以讓人們通過這座建筑游歷、欣賞這個有意思的歷史社區”。
在項目過程中,馬巖松與基金會進行了長期的溝通和交流。
基金會會長Wim Pijbes曾表示:“我們希望呈現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故事。人們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出于戰爭、貧窮、宗教或是其他原因,決定將擁有的一切放入一兩個旅行箱內,到世界的另一端重新開始……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理解這種情感,并將它們表達出來”。
為了深入當地市民的想法,馬巖松參加了鹿特丹市民聽證會,與當地居民和相關利益方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期望,這一過程讓他當地的文化和歷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馬巖松認為,移民主題不應僅僅停留在苦難的敘事上,而應更多地關注不同人的人生故事,體現移民的流動性和多元性。
他提出“movement(流動)”這一概念,認為移民的故事提醒著今天的人們,我們有著追求自由、渴望交流和進入其他文化的愿望。
于是,有了這陣海邊“龍卷風”。
樓梯的動感形態呼應了移民主題中“遷徙”的本質,不僅是連接空間的建筑元素,更是一座象征流動的雕塑,承載著歷史的重量與未來的期許。
當地雜志對于FENIX的封面報道
他說:“遠距離看,我們新增的樓梯和觀景平臺像一個獨立的實體;但當你走到建筑面前,它就像一件雕塑作品一樣引發你進入探索的欲望。它標志著Fenix對歐洲移民歷史的見證,同時也映射著城市的未來”。
象征著自由的海鷗
建筑背后的才最重要
在FENIX 移民博物館,還有一段未被實體化卻深深印刻在馬巖松建筑理念與移民文化探討中的故事,那便是本該立于屋頂的巨型海鷗雕塑。
從馬巖松的構思來看,這座海鷗雕塑并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意義深遠的點睛之筆。
海鷗于海邊自由翱翔,跨越山川湖海,無拘無束,恰如移民們懷揣夢想、突破重重阻礙尋求新生的寫照。
效果圖
馬巖松期望它能成為博物館與天空、與遷徙族群心靈相通的橋梁,讓人們仰望之際,便能從海鷗的飛翔姿態中汲取力量,領悟生命的自由與堅韌。
在申請城市規劃許可的聽證會上,一位老太太對海鷗雕塑提出疑問。
馬巖松回應道,海鷗們無論飛往何處,都無身份的焦慮與困惑,而人類卻常常被身份所束縛,移民過程充滿艱難抉擇。
盡管由于種種原因,海鷗雕塑最終未能呈現,但其背后蘊含的對移民文化的解讀與反思并未消散。
? 存在建筑
博物館內部的展覽充分展現了移民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一樓正門進去左側是“行李箱迷宮”展覽,由來自世界各地移民捐贈的2000只行李箱組成。這些行李箱形態各異,有的傷痕累累,記錄著主人的移民經歷。
二樓的“萬向流轉”展覽則精選了150件藏品,包括許多以“移民”為主題創作的知名藝術家的作品。這些展覽通過不同的形式和媒介,向觀眾展示了移民的多樣性和復雜性。
在紀錄片《狂想之城》鹿特丹篇中,馬巖松拜訪建筑大師庫哈斯。庫哈斯認為建筑界從未有過英雄時代,早期建筑師的嚴肅性被低估,而全球化趨勢的衰退也讓人感到無奈。
馬巖松卻覺得,建筑能超越世俗,與天地、時空對話,當他深入了解移民故事、進入他人記憶后,發現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才是構成建筑的真正內核。
比如負責收集”行李箱迷宮”的管理員,她自己的媽媽就是一位教育移民,但是從來沒有和孩子講過任何自己的移民經歷,因為不希望孩子知道自己以前有多苦多費勁。
直到管理員從家里翻找出自家想要捐贈的箱子,媽媽才頭一回講起自己移民的故事,聽得她忍不住落淚。
恰好這一次來鹿特丹,我居住的愛彼迎民宿也是“移民之家”。
來自西班牙的男女主人,之所以選擇在鹿特丹定居,就是因為愛上了這里獨特的移民文化。
這座生長中的城市如同尚未凝固的混凝土,它的“精神基因”仍懸浮在鋼架的縫隙間,等待著被自由的風、年輕的血液與異鄉人的體溫重新澆筑。
海鷗雕塑雖未立于屋頂,但它所承載的意義宛如一顆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芽。
如同馬巖松所說,當人們沿著樓梯行走,過去與未來相連,旅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龐大旅程網絡的一部分。
文、編輯:海帶
圖片:海帶、存在建筑、MAD
?外灘TheBund
/ /
/ /
/ / /
/ / /
/ / / /
/ / /
特別企劃
外灘 X AIGLE/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