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隱形殺手”,從入睡困難到夜半驚醒,從多夢紛擾到晨起昏沉,失眠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深層的“病根”
近年研究發現,腦供氧不足是失眠的重要誘因,而中醫通過整體調理氣血、平衡陰陽,不僅能改善腦部供氧,更能從根源化解失眠難題。
1
—The First—
大腦缺氧是失眠新機制
睡眠時,大腦并非完全“休眠”,而是持續進行記憶整理、代謝廢物清理等關鍵任務,這些活動高度依賴氧氣供應。
現代研究發現,深度睡眠期間腦細胞耗氧量顯著增加,若腦部供氧不足,會導致代謝廢物堆積、神經興奮性失衡,從而引發失眠。
腦力勞動者、壓力人群因長期用腦過度,更易因腦缺氧導致睡眠質量下降。
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早就提出過類似觀點:“衛氣晝行于陽則寤,夜行于陰則寐。”
衛氣是推動氣血運行、調節陰陽的核心動力。
若衛氣不足或運行受阻,會導致“陽不入陰”,即氣血無法順利滋養腦竅,表現為入睡困難、眠淺易醒。
2
—The Second—
腦缺氧失眠的“核心病根”
1. 陰陽失交:衛氣與營血的失衡
《靈樞·大惑論》指出:“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則目不瞑。”衛氣夜行于陰的路徑受阻,多因肝郁化火、心腎不交或痰瘀阻滯,導致腦部氣血失和。例如——
肝郁脾虛型:壓力大、思慮過度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胃,中焦氣機壅滯,清陽不升;
心腎不交型:腎陰不足,心火亢盛,水火不濟,腦竅失養。
2. 臟腑失調:五藏皆可致失眠
中醫認為,腦缺氧性失眠與多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心:心主神明,心血不足則神失所養,表現為多夢易醒;
肝:肝藏魂,肝血虧虛或肝火亢盛,可致魂不守舍、夜寐不安;
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清陽不升,腦失濡養;
肺:肺主氣,肺氣壅滯影響衛氣運行,導致易驚多夢;
腎:腎精虧虛,髓海不足,腦細胞代謝功能衰退。
3
—The Third—
從病根入手,改善腦供氧
1
中藥調理:標本兼治
酸棗仁湯(《金匱要略》):酸棗仁養血安神,川芎活血通絡,知母滋陰降火,適用于肝血不足、虛火擾神型失眠;
黃連阿膠湯(《傷寒論》):黃連清心火,阿膠滋腎陰,配伍白芍、雞子黃交通心腎,改善心腎不交型腦缺氧;
半夏白術天麻湯:化痰祛濕、升清降濁,針對痰濁阻滯中焦、清陽不升的失眠患者。
2
針灸導引:疏通經絡
針灸百會(升提陽氣)、內關(寧心安神)、足三里(健脾益氣)、太沖(疏肝解郁),四穴配伍可顯著改善腦部血氧供應。
3
外治療法:從表及里
中藥足浴:艾葉、合歡皮、夜交藤煎湯泡腳,引火下行,促進腦部氣血回流;
耳穴壓豆:選取神門、皮質下、交感等耳穴,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緩解焦慮性失眠。
4
—The Fourth—
日常四步激活腦供氧
一
飲食調養
重在補氣養血,升清降濁。
葛根小米粥:葛根10g(布包)、小米50g,煮粥食用。葛根升舉清陽,改善椎動脈供血;
龍眼百合茶:龍眼肉5顆、百合10g、枸杞5g,沸水沖泡代茶飲,養血安神;
忌口清單:避免睡前飲酒、咖啡,減少肥甘厚膩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以防痰濕阻滯。
二
運動養生
動靜結合,引氣歸腦。
晨起八段錦,重點練習“調理脾胃須單舉”“兩手攀足固腎腰”,促進氣血上達于腦;黃昏散步日落前后緩行30分鐘,配合深呼吸(吸氣4秒、呼氣6秒),提升血氧飽和度。
三
情志管理
巧用音樂療法,睡前聆聽古琴曲《平沙落雁》、尺八《虛空》,調節大腦維持放松、專注、平靜的狀態。
另外可以記錄每日焦慮事件并標注可控性,逐步降低心理負荷,可減少30%的夜醒次數。
四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是隨時可做的“安眠操”。
揉按印堂:雙手中指交替揉按眉心印堂穴,順時針36次,逆時針36次,緩解頭痛、提升腦供氧;
叩擊百會:掌心微屈,輕叩頭頂百會穴50次,激發陽氣上沖于腦;
推搓涌泉:睡前用掌心搓熱腳底涌泉穴,引火歸元,改善腎虛型失眠。
失眠的“病根”雖深,但中醫通過調和陰陽、疏通氣血,既能改善腦部供氧,又能修復臟腑功能。
從一碗安神粥到一套導引術,從一次穴位按摩到一場心靈釋壓,調理之道貴在持之以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